汪某桶向母親的匕首
“刺母事件”凸顯部分海外留學生心理危機
母親含辛茹苦,逆子拔刀相向,這起“留學生刺母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09年畢業于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劉翰林告訴記者,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僅是這位學生個人與家庭的不幸,也給很多青少年及其家長敲響了警鐘。劉翰林覺得,年輕人缺乏生活經驗和自我調控能力,當內心的壓抑長期得不到釋放,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爆發出來,后果就往往不堪設想。這一點,在一些孤身留學的海外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典型。
劉翰林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與他的親身經歷密不可分。高中時,他就跟隨父親離開了上海,到日本東京的寄宿制中學就讀。“父親在一家化工企業上班,工作非常忙碌,周末也很少有時間陪我。我在日本的學習生活都不習慣,感覺那里的社會文化氛圍與我格格不入,后來因為一些事情被同學排擠,性格就變得孤僻起來,甚至患上了輕度抑郁癥。”好在后來劉翰林被母親接回了國內,通過一定時間的治療才得以恢復。
高中畢業后到澳大利亞臥龍港大學就讀5年的酈孟在聽聞此案后也唏噓不已。他覺得此事應該引起更多的人對留學目的進行理智思考。
“說到底這是一個志愿和目標的問題。有些孩子因為父母期望而并不情愿地去留學,或者只是高考落榜后的權宜之計,缺少規劃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誤入迷途。”酈孟說,“比如在臥龍港這個小鎮,有個別不滿18周歲的中國留學生在缺乏監護的情況下沾染惡習,錢用完了就編各種理由向父母要,荒廢了學業。”
酈孟向記者坦言,每個青少年的人生中都必須經歷一個努力克服困難的過程。“肯定會有很大的壓力,關鍵還是要有一種責任和信念,如果能夠挺過來,收獲和成長會很多。案件里的那個留學生,我想還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但無論如何他傷了人,就得付出法律的代價。”
“留學低齡化”問題需重視
一些專家認為,隨著海外教育市場的放開,當前我國青少年出現了“留學低齡化”的傾向,更容易引發問題。一般而言,送孩子留學不宜過早,需重視其抗壓能力的培養。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說:“有些小留學生GRE、托福考得好,但怎么與同學老師相處,怎么融入西方社會,心理上都沒有做好準備,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就連一些具備一定人生閱歷的教授、博導去國外以后,也都會產生種種不適應,更不要說這些處在"心理斷乳期"的孩子們了。”
楊雄表示,完整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因素疊加而成,無論哪一方面缺失,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家庭教育來說,現在的家長往往將"分數"或"名牌大學"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忽視了對其人格塑造和心理養成的教育。”
同時,學校長期以來偏重應試教育,導致一些孩子只會死讀書,獨立生活的技能、克服困難的能力都比較差,更加不懂得身心和諧、自我情緒管理。學校"分數"指揮棒的壓力放大到了社會,下沉到了家庭,才使孩子的精神走向極端,幾近崩潰,這值得我們反思。”
“至于社會教育方面,”楊雄說,“輿論宣傳對留學成功與否的評價,對海歸的地位有所夸大,也加大了留學生的心理預期,導致他們在海外生活或者回國后更加容易產生心理落差與失衡。”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謝斌表示,此案中留學生汪某是否存在精神疾病仍需等待司法鑒定結果出來后才能確定,但就已經披露的案情而言,這名學生可能存在調試心態、控制情緒等方面的心理障礙。
謝斌認為,青少年階段是培養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的關鍵時期。如果這一時期缺乏系統教育和引導,把孩子一個人留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外,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就算他們主觀上希望努力融入當地群體,但在生活方式上、學習和娛樂關系的處理上都沒有經驗,容易產生挫敗感和自我放棄。“許多學生都抱著"功成名就"的期待,當他們發現國外的生活不適應,形成強大的心理落差時,就容易滋生各種心理問題,產生社會矛盾。”
推薦閱讀
6月23日,北京石景山區八寶山十字路口附近道路積水。 當日下午,北京遭遇強雷雨天氣。此次降水過程中,北京市大部分地區以大雨為主,局部地區降水達到大暴雨級別。城區部分路段因路面積水道路基本中斷。新華社記者 何>>>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要錢不給 留學生刺母九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10624/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