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位踐行公車改革的副廳級官員也有“煩惱”:一是外出開會、考察,停車不太方便。有司機開車,人家只要在會議場所下車即可,停車是司機的事,而他卻要找地方停車。二是誤解不斷。比如到一個縣去調研,葉青把車往縣政府大樓門口一停,長得威猛的處長一下車,就被縣長熱情地迎進會議室,他則忙著找地方停車。等他走進辦公樓,門衛客氣地說:“司機同志,請到接待室喝茶、吃西瓜”。葉青進去喝茶,縣長才發現司機就是副局長。這種事情發生多次,他表示:“我希望這種誤解隨著車改而消失。”
葉青對記者表示,在北京如果副部級以下干部都能“公車改私車”,不但將大大減少公車浪費現象,而且對治理交通擁堵會有特效。“現在的司局級干部都很年輕了,自己開車已經不成問題,一些年齡偏大的老同志可以先不改,或慢慢改”。
專家:北京治堵方案在老百姓身上想的多,在公車上想的少
公車改革:政府部門要壯士斷腕
“只有限制了公車的使用才能有效緩解北京市的交通擁堵。”在北京市治堵方案公開征求意見后,有不少網友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有統計顯示,北京市公務用車達到了70余萬輛,占北京市機動車總量的17.5%,而且基本集中在市區。
相對私家車,公車的使用頻率更高。
曾擔任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咨詢師的賈新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北京市的公車每年行駛路程高達5至6萬公里,而私家車僅僅為1至兩萬公里。
“北京市交通擁堵的原因很多,公車太多,客觀上也是造成擁堵的重要原因。”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北京市的治堵方案在老百姓身上想的多,在公車上想的太少。
按照北京市治堵方案,十二五期間,北京市的公車將零增長。
這樣的措施在汪玉凱看來太被動,應該采取主動措施,加快公車改革。
公車改革,已經是一個多年的老話題。
如果從199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頒發《關于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算起,我國公車改革已經歷時16年。
但這十幾年的改革在汪玉凱看來,基本沒有大的成效。
“公車改革已經是非改不可了。”汪玉凱說,這么多年改革沒有成效,其原因就在于政府部門不愿自斷其臂,不愿意從自己身上動刀子。
汪玉凱告訴記者,按照中紀委、公安部、監察部、審計署的調查結果,截至 2007年11月30日,中國公務車共5221755輛,這些車一年共消耗4000多億元。不僅是對財政的巨大浪費,也讓廣大老百姓很有意見。
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車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建議廳局級以下官員全部取消專車,同時大規模推動用車社會化。
這個提案曾引發社會眾多討論。
杭州、昆明、廣東等地也都曾推行了形式不一的公車改革方案,“成效都不大,政府部門還是不能痛下決心。”
在汪玉凱看來,市、縣、鄉鎮是公車改革的重頭,需要相關部門認真進行調查,弄清楚各級政府部門的用車需求,制定一個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減少公務用車的浪費,凈化官場風氣。
針對已經進行公車改革的地方經驗,汪玉凱更傾向于貨幣化與公務用車相結合的模式,“不同層級的官員用車需求不好一刀切,需要分層次來對待。但總體上要減少公車使用的浪費,避免假公濟私。”
要推動真正有效的公車改革,汪玉凱覺得,必須要從最高層開始,最高層必須要下這個決心。
“政府部門自身花錢太多,在公共交通、醫療衛生、住房等民生領域花錢太少,導致社會出現太多問題。”汪玉凱說,以北京為例,公共交通上的財政投入還是不夠,沒有能夠建設一個方便、舒適、快捷的公共交通體系,不能吸引更多的市民選擇公共交通。
汪玉凱表示,如果公共財政能在公共交通上投入更多,同時有效推動公車改革,交通擁堵的狀況一定能得到有效緩解。如果在公共交通還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把治理擁堵的矛頭僅僅指向私家車,搞單雙號限行之類的舉動,其后果只能是加劇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長,無法緩解交通擁堵。
推薦閱讀
《北京市文物行政部門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辦法(試行)》本月開始執行,本市對59種涉及文物管理的行政處罰事項,按照較輕處罰、一般處罰、較重處罰三檔明確了處罰程序和處罰金額。對公民處以50元以下罰款、對法人或者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北京治堵有新招 干部改開私家車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01217/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