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房運動
又有人跳出來倡議“不買房運動”。
這回的主角是杭州一位律師,倡議發在他自己的博客上,因為近日回應漸多,該律師也漸漸浮出水面。在又一輪房產新政仍然沒有撼動房價的形勢下,昨天一天,這位律師接連接受了7家媒體的采訪。
光棍節發出的倡議:房子卡住了單身男女
王成,35歲,浙江思源昆侖律師事務所律師,老家湖北,曾經從事多年財會工作,后考取律師資格證,5年前來杭加盟“思源昆侖”。
其實,發倡議的時間是在光棍節前后,那天王成想,估計有千萬單身男女就因為房子這個問題卡在那里,“他們肯定很難受,我們一起來倡議抵制不合理不公平的房價”。
倡議書很簡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自即日(2010.11.11)起,本人浙江律師王成發起不買房運動,直至土地自由供應、市場競爭形成公平房價之日止。請各界買不起房子的飲食男女光棍們加人,有房子的愿意道義聲援一下也很歡迎。
倡議書之后還緊跟了數條“公告”,比如【不買房運動公告4】:“我們無力控制房價,但我們可以捂住自己癟癟的錢包,我們可以說不!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聲音傳遍宇宙,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寫入歷史!”
【不買房運動公告5】:我們的人生價值絕不僅僅是一套100方的鋼筋混凝土四方殼子!!!
……
按照王成的設想,由他一人發起,然后首批響應者組織成200人的倡議團,再普及到更廣泛的民眾。
到目前為止,王成的個人微博私信響應加入者有40多人,博客中直接跟帖支持的有百余人,遍布大江南北。
倡議者自述:來杭五年,我買不起房
按理說,律師的收入在整個社會階層中至少處于中等水準。但是,發起“不買房”倡議的王成確實沒有買房。
算起來,王成來杭五年,五年前杭州市區房產均價基本還不足萬元/平方米,相比現在逾2萬的均價,那時的房價顯得“親民”多了。
“買房的念頭還是動過的”,王成說,不過那個時候也覺得承受不起。“現在覺得這個高房價簡直太荒唐,不合理不公平”,王成的意思是現在自己不買房純屬“理性抵制”。
幸虧在婚姻這件事上,沒買房的王成自稱“撞大運”,妻子太好了,有過想法,但沒有太多抱怨。目前,兩口子以每月2000元的租金租房度日。
其實在最近新政出臺后,也有律師認為,新政的“合法性”值得質疑,當時他們的大致意見是新政是以行政手段來調控本應隨行就市的市場行為,不合適。
王成認為房價問題的地方在于諸多不合理,比如土地出讓價格不合理,再比如開發過程中的種種不透明。
“目前的高房價導致了一部分人的獲利,而大多數人吃虧的現狀,撕裂了整個社會階層”,最近溫家寶總理在澳門時所說,房價高是個復雜的問題,買不起房只能暫時租房,王成覺得“自覺抵制”已經到達一種“公民責任”的地步。
倡議動因:只盼喚起人們對公平的關注
如果我們拿以前的那些動輒幾萬人響應的“不買房運動”來做參照,王成此番的號召力顯然不算太大,當然這與王成是把倡議貼在自己博客,而非直接在人氣論壇上發帖有很大關系。
相應的人確如王成所希望的,大多數人留下了真實的姓名和聯系郵箱,大多數抵制的理由是“買不起”。也有有房戶,認為“高房價不合理”而加入響應隊伍。
“你希望達到怎樣的效果?”自從王成發起這個倡議后,知道的人都反復問他這個問題。王成的回答很“理想”,他不關注是否會真正形成“不買房聯盟”而對房價產生影響,他在意的是喚起人們對社會發展中的公平合理性的充分關注,倡議也是一種溝通和交流的方式。
熟悉王成的人說,他身上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個別人甚至認為他有些偏激。在他的博客里,個人色彩很濃重:他的博客導航是林肯的畫像,他在事務所主頁上的個人簡介里排列著各種有關公正自由方面闡述的名人語錄。
搜索發現,即便是王成辦的案子,比較知名的一個也是有關當事人房屋遭遇強拆后的權益維護,他說他更傾向于“社會意義的案子”,而“錢”不是他做事為人的首要考慮因素。
有關房價的考慮,王成還有一篇博客,建議“中國應該立即推行全體國民(包括農民進城購房)第一套房屋土地使用免費政策,可以快速推進城市化,擴大內需……”
也許作者只是將這個倡議作為一種引起關注的手段,但如果幾年之后房價繼續上漲,那么跟風不買房的人買不買房?誰能對這么多“不買房”的人負責任呢? ——人工智能
大多數“不買房運動”的參與者,僅限于喊喊口號而已,使得該“運動”具有“虛擬”的性質,很難變成一種普遍的現實行動。這樣的虛擬行為根本達不到倡議者攔截資金進行抗議的目的。
感覺這個律師很憤青,你的理想很好,但你這個活動真能起到什么作用嗎?除了也許能把你捧成第二個“鄒濤”之外,但幾次“不買房運動”的倡議失敗,都告訴我們,現實很骨感。
推薦閱讀
交通緩堵,涉及市城投集團主要包括其下屬的市公交總公司、市出租汽車總公司和西安亞輝汽車客運有限責任公司所營業務。西安亞輝公司通過車輛GPS調度管理系統,對公司337輛出租車進行實時監控,提醒駕駛員合理規避車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杭州5年都買不起房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01204/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