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依梵筴 傳承絕學
在某種意義上,被稱為“絕學”的梵文的開放性超出想象。
梵文也許是神秘的,但梵文學術研究并不神秘,也不高深莫測,更不是炫耀珍稀語種的浮華舞臺。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梵文是我們理解人類文化整體的語言工具之一。
窗外,繁華的長安街,建國門立交橋上車流滾滾,從樓上可以俯瞰街對面的古觀象臺,七八件精絕而奇妙的天文儀器寂寞地閑置著。
窗內,一群“奇怪”的學生圍坐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大會議室中,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葛維鈞正在向他們傳授梵文。說他們“奇怪”,是因為這些學生,有的鬢發微斑,有的一頭秀發,年齡相差頗大。
走進社科院梵文研究中心
10月的一天,當記者剛要邁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梵文學者黃寶生在外國文學研究所的辦公室時,突然聽到一片“唵”聲。記者扭頭尋聲前往,“闖入”了這個梵文課堂。然而,對于記者的“闖入”,沒有學生感到奇怪,大家仍然拿著課本,專注地聆聽著葛維鈞的講授。
記者聽了片刻,退出課堂,走入旁邊不遠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原所長黃寶生的辦公室。黃寶生年近古稀,滿頭銀發,溫和平易。他說起話來,語氣略緩,有條不紊。
黃寶生告訴記者,正在進行的課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從今年秋季開始面向全院新開設的梵文初級班,這是梵文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展開的幾項重要工作之一。現在主要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郭良鋆和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葛維鈞輪流授課。等學員有一定基礎之后,再由黃寶生來帶著大家直接閱讀梵文原典。
在黃寶生辦公室,記者看到一份梵文班學員名單,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內單位的有四五十人,分布在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語言等研究所,另有來自北京高校等單位的一二十人。
“全國有多少梵文學術研究的同行?”記者問道。
“大約十來個人吧,”黃寶生說,“這是從嚴格意義上而言的,也就是能夠以梵文作為語言工具,直接利用梵文原典進行研究,并撰寫梵學領域嚴格的學術論文。如果從寬泛意義上來說,會略多一些,但也不會太多。”
采訪中,黃寶生幾次反復強調:“現在首要是培養人才,而不要炒作,不要浮夸。”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此后又數次來到梵文課堂旁聽。記者在課間隨機采訪了幾位梵文班學員,發現學員的目的性都非常強——大都是在自己學術研究中必須利用梵文材料,甚至已經遇到學術“瓶頸”而來學習梵文的。按黃寶生的話說,他們是有“學術雄心”的。美麗的藏族姑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的意娜博士告訴記者,她現在在哲學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領域是藏族藝術美學,尤其是藏密曼荼羅(壇城)藝術的研究,在利用原始材料時,常常會遇到一些梵文咒語,因此來學習梵文。哲學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則告訴記者,學習梵文是她的導師孫晶研究員對門下學生的規定——必須能夠直接利用梵文原始文獻研究印度哲學。在學生中,一位相貌清朗的僧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記者上前請教,原來法師法號衍真,來自江西靖安馬祖道場寶峰寺,受具足戒于一誠長老座下,現為寶峰寺代主持、江西佛學院副院長。
“您為什么要學梵文?”記者問道。“為了讀梵文原典。”衍真法師回答。
“您能堅持下來嗎?”記者不免多問了一句。“有信心能堅持到底。”衍真法師微笑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晶給記者詳細介紹了該中心目前主持開展的七個研究領域:梵漢佛經對勘研究、梵文哲學經典著作研究、梵字悉曇學研究、梵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梵文文字的翻譯與研究、編輯《梵漢詞典》和編寫梵文教材。
國內梵文學者人數已經很少,而能直接利用梵文研究印度哲學的更是屈指可數,孫晶和他攻讀碩士學位時的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巫白慧是其中的兩位。孫晶說:“梵文哲學經典的研究水平要求較高,不但要懂得梵文,還必須要懂哲學,否則根本無法進行。所以,培養人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北京北郊太陽城,記者拜訪了孫晶的導師巫白慧先生。巫老先生今年已經91歲了,身體健康,思路清晰,每天還打一會兒太極拳。巫白慧贈送給記者他今年剛出版的新書——《〈梨俱吠陀〉神曲選》,這是他二三十年系統研究的總結性著作。談到今后的研究設想,巫白慧說,“我年紀大了,以后就溫故知新吧,主要溫習梳理,解決一些以前遺留未解決的哲學問題。”“中國社科院將哲學所的‘梵文哲學經典’列入絕學,我很支持。希望孫晶能夠繼承我的衣缽,認真負責地把梵文哲學研究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國內的梵文教學體系
據記者了解,當前國內少數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中國佛學院等也開設梵文課,但尚屬草創,未成體系。目前,北京大學是我國梵巴利文研究人才的最主要教學基地,已經建立起完整的梵巴利文本科、碩士、博士培養體系。
應北京大學段晴、王邦維教授的邀請,記者前往北大旁聽了段晴教授和薩爾吉副教授分別為研究生和2010級本科生開設的梵文課程。
秋天的燕園分外美麗,夕陽西下,“一塔湖圖”,如詩似畫。未名湖南,博雅塔下,在簡潔樸素的文史樓的教室,記者采訪了段晴教授。她剛剛給梵巴利文專業研究生上完課,正在繼續指點藏族學生普倉確定學位論文的選題。普倉是梵巴利文專業2005級本科生,現在在北大繼續深造。
談到梵文教學和人才培養,段晴反復強調“戰略”、“部署”等關鍵詞,“從季羨林先生開始,北大梵巴利文專業就非常重視人才培養的戰略部署,已經形成了學術傳統。”
“之所以連續招收2005、2010兩級本科生,為西藏培養研究梵文寫本的人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目的,以便為在西藏合作開展梵文貝葉經研究工作培育力量。這兩級學生中已經共有5名藏族學生。”
“必須強調的是,在梵文人才的培養中,北京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大平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開設了面向全校的梵文公共課程,其他專業對梵文感興趣的優秀學生都源源不斷‘流入’梵文專業。可以說,這才是我們培育人才的最重要的渠道。薩爾吉、葉少勇等優秀學者都是從其他專業流入梵文專業的。”
談到梵文研究,段晴介紹道,北京大學2004年成立了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段晴、王邦維、高鴻、薩爾吉、葉少勇等組成了一支梵文學術研究團隊,目前研究所有三大研究項目:“絲綢之路的文學與文化交流——新出于闐語及梵文文獻研究”、“梵藏漢佛典叢書”、“巴利文佛典漢譯項目”。段晴向記者透露:“今后一兩年是我們研究所的學術爆發期,將會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和出版。”
回憶起2009年去世的季羨林先生,段晴說道:“我最近寫了一篇紀念季羨林先生的文章,還沒有發表,可以發給你看看。”當晚記者就收到了段晴通過電子郵件發來的文章,包括她近期發表的一中一英兩篇學術論文,以及尚未正式發表、擬在今年《敦煌吐魯番研究》刊發的紀念季羨林先生的稿件——《德國的印度學之初與季羨林先生的學術底蘊》。段晴雷厲風行的風格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張保勝是1960級梵巴利文專業本科畢業生,幾年前退休后繼續堅持梵文文物研究。當記者登門拜訪時,張保勝向記者展示了一幀珍貴的照片——北京大學1960級東語系的畢業合影。張保勝說,北京大學檔案館已經沒有這張珍貴的照片,最后還是他提供給檔案館的。
照片中,北京大學梵巴利文專業創建元老季羨林、金克木二位著名的梵學大師坐在中間。張保勝熱情地逐一給我介紹北京大學第一屆梵巴利文本科班17位同學的位置和名字,同窗情溢于言表,這一屆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培養的第一批梵文學者。
據記者了解,北大梵巴利文本科生至今招收了1960、1984、2005、2010四屆本科生,共40余人。此外,北大梵巴利文專業還陸續培養了10余名研究生。
大陸佛教界積極培養梵巴利文人才
當前佛教界梵巴利文人才情況如何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訪了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等機構,了解了我國大陸佛教界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支的梵巴利文人才的情況。
北京的深秋,天高云淡,碧空如洗,記者來到法源寺和中國佛學院。法源寺前是一片金黃的銀杏林,在湛藍天空和青青松柏的映襯下,讓人神清氣爽,為之一振。
記者從法源寺西小門走入隔壁的中國佛學院。這里是中國佛學界最高學府。從中國人民大學來中國佛學院兼課教授梵文的惟善法師這天正好來校授課,向記者介紹了情況。
惟善法師是中國佛學院1993級的畢業生,其后前往斯里蘭卡留學,師從法光法師等大德,學習了梵文,畢業回國后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梵文和佛學,現在受母校邀請回來教授梵文,目前這個研究生班有六七個學生。
記者問道:“現在我國大陸漢傳佛學界有多少懂梵文的法師?”
惟善法師回答說:“如果‘懂梵文’是指能讀懂梵文原典,并進行翻譯和研究,那么據我所知,目前只有四五位。除了我之外,有我的同學源流法師,他現在回到中國佛學院教授梵文,還有賢達法師,他也是我在斯里蘭卡留學的同學。如果指平時佛事活動中能使用參考梵文,那么會較多一些。”
惟善法師介紹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前往斯里蘭卡留學的僧人至今大約有七八十人,雖然大家也都會學一些梵巴利文基礎,但是留學的主要目的是研習佛學和佛教英語,因此,精通梵巴利文的并不多。
對于國內漢傳佛教界梵文人才缺少的現狀,惟善法師有些憂心忡忡,他說:“對此,我們是有憂患意識的,這也是我和我的同學源流法師回中國佛學院教授梵文的原因。我們愿意給學習梵文的同學提供一個機緣。”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位于北京北長街,是中國佛教協會下屬的佛教研究機構。該研究所位于佛學大師韓清凈創辦的三時學會舊址,這是一組老北京四合院,環境非常幽靜。研究所副所長張琪幾年前曾與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凈因法師一起對全國佛教教育情況進行了調研。
張琪告訴記者:為了盡可能地做到全面、準確獲取一手資料,我們采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在2008年整整一年對所選佛學院進行實地調研,總計對全國61所佛教院校的課程設置進行了調研,其中漢傳佛教院校51所,藏傳佛教院校8所,南傳佛教院校2所。記者查閱了凈因法師和張琪在2009年發布的調查報告,其中提到在漢傳佛教院校中,開設梵文課程的有6所,開設巴利文的有2所,主要都是一些基礎課程。在隨后的采訪中記者發現,目前的情況與兩年前又有了一些變化。如記者致電位于蘇州的戒幢佛學研究所,該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該所已經沒有梵巴利文課程,如果以后“機緣具足”,會考慮再行開設。
西藏自治區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梵文貝葉經資源,近年來,我國啟動了梵文貝葉經保護與研究工程,然而西藏目前面臨梵文人才極其短缺的現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尕藏加研究員是藏傳佛教研究專家,他告訴記者,據他所知,藏傳佛教內部懂梵文的僧侶極少。據介紹,研究工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調查摸底、普查登錄,編目定本,對勘補譯三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將在西藏進行,到第三個階段,這些經搜集整理的原始資料將送到北京,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梵文貝葉經專家進行研究。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原院長次旺俊美現在是梵文貝葉經辦公室主任,他告訴記者,有關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開展,目前進展還不方便透露,將按上級部署向外發布情況。目前,西藏也在整合區內人才,并已經與北京大學合作,在梵巴利文專業招收藏族本科生,培養梵文人才。
云南省是我國唯一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都有流傳的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屬于巴利語系佛教。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鄭筱筠對云南南傳佛教研究多年,曾多次深入云南各地調研。鄭筱筠告訴記者,據她所知,云南南傳佛教僧侶在佛事活動中主要使用傣文,雖然有時也會誦讀巴利文經文,但是并不一定知道其意義,精通巴利文的極少。
經鄭筱筠介紹,記者電話采訪了云南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康南山。康南山是傣族人,對于云南佛教情況非常了解,他告訴記者:“目前云南有兩所佛學院開設有巴利文課程,分別是云南佛學院和云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目前兩個學校在學巴利文的有近百人,但是主要都是巴利文基礎課程,并不是很深入。”“近年,有位學成回國的傣族僧侶叫瑪哈應,他在泰國取得了巴利文最高的九級,是目前云南巴利文水平最高的。在整個云南,巴利文水平高的很少,巴利文四五級以上的大概只有10余位。”康南山向記者透露,云南正在籌備爭取早日建立南傳佛教佛學院,為南傳佛教培養高級佛學人才。
民間梵文自學者不乏其人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梵語以艱深難學著稱,然而它的魅力仍然吸引著許多民間愛好者自學,甚至成立了一些民間組織。“梵貝書院”就是其中一個。
記者輾轉找到了書院的創始人悲心居士。居士告訴記者,書院的目標是建成一個非營利性的佛教研究與交流機構,希望對梵文貝葉經進行搜集、整理、研究、翻譯等工作。書院首要的任務是學習梵文,邀請了北大等院所的老師授課,2009年在北京居士林等地開了一個小班,最初有近70人報名,來自文化、教育、科研各行業,甚至還有金融、政府部門的來報名,到現在還有10來個人在堅持,有的學得還很不錯。今年在活動場所、師資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暫時停班了。“但是我們準備堅持下去,不會放棄,我們愿意以此為一生的職業甚至事業。”
互聯網的發展也為民間自學梵文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對于梵文自學者而言,現在有大量的梵文資源可以下載,與過去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在有名的文化傳播網站“豆瓣網”上,建立有兩三個與梵文有關的小組。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自學梵文的網友。有位朋友甚至說,“我現在在背《薄伽梵歌》(印度圣典),聽錄音跟讀,然后背出來,再查字典搞懂每個詞。”網友阿梨耶輸羅是“波你尼快樂學梵文”小組組長。記者問他何以自學梵文,他回答道:“除了挑戰自己對古代語言的感悟能力之外,古漢語、拉丁文與梵文可以說是東西文化的底層基礎語言。這就是我樂此不疲的學習動力。”阿梨耶輸羅告訴記者自己目前學習梵文的一些心得:“梵文只要能熟練拆卸復合詞,對于本人比較熟悉的拉丁文而言,沒有任何神秘感。”“有了互聯網,才知道梵文并不像專家講的那樣快成絕學了。聽了梵文廣播,才知道我們的文言是天下第一難聽懂的語言。”
梵文的魅力可見一斑。假以時日,這些梵文自學者和組織也許能夠成為梵文相關研究的一支“民間”文化力量。
記者手記〉〉
情依梵筴 薪盡火傳
10余天的所見所聞,記者領略了中國現代學術長河中梵學這一支流的整個源流以及當下水波。
雖然全球范圍內的梵文研究略呈整體衰退趨勢,但是歐洲的英、德、奧、法、意、荷等國都有較好的梵文和佛教傳統,名家輩出,碩果累累。美國的梵文研究亦有百余年積累,日本以梵文研究為基礎,在佛教和印度學領域成果斐然,有后來居上之勢,印度則自公元前5世紀《波那尼經》起,梵文作為顯學未曾間斷,至今仍有多個梵文研究中心。
中國現代梵語學術自20世紀初期鋼和泰、湯用彤、陳寅恪等發軔以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季羨林、金克木在北京大學創建了梵巴利文專業,培養了一批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外國文學研究所、哲學研究所、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原南亞所)、世界宗教研究所等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傳統。這些傳統既有傳自德國現代學術重鎮的大學,也有習自印度傳統梵文學院阿施藍,然而這些傳統或傳或不傳,有的可說在存亡一線之際。
中國佛教界過去也有呂澂大師這樣的梵文大家,現在中國大陸佛教界的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三支,梵文和巴利文人才都非常少,還有待于進一步培養人才,國內佛教界的法師們也正在為此積極努力。
采訪中,孫晶的話引人深思,“我國的梵文研究實際是有學術傳統和優勢的,在國內外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深遠的歷史影響,因此,為了維持這種歷史的傳承,維護我國梵文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繼續加強和發展梵文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報記者曾江)
推薦閱讀
《雙對》一書明確提到的修改英文 來源:法制晚報 中國煙草業被指對世界衛生組織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譯本“動過手腳”。昨天,著名民間控煙機構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本報記者在會>>>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kandian/20101109/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