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 8月30日消息(記者 趙晉杰)8月底,路透社報道日本富士通公司正尋求出售旗下手機業務。且據《日經金融新聞》消息,該項交易預計最快在9月就將舉行,競標價達到數百億日元(約合數億美元)。
同樣是在去年8月份,富士康以3888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現金,收購夏普約三分之二股權的交易,成功得到中國反壟斷機構審批通過。
不是靠著這些“賣身”消息的提醒,或許很多人都已忘記了日本手機品牌的存在。而在2010年智能機到來前夜,夏普、富士通、NEC、索尼等也是輝煌一時。憑借日本企業在音樂、攝像方面的全球領先優勢,在當時功能機主導的時代,主打音樂、拍照的日本手機收割了一大批粉絲用戶。
資深媒體人,現杭州有問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斌認為,當前手機制式與配置逐漸規一化,再想要通過獨特應用或功能吸引市場的成功率變得越來越低。類似5、6年前的手機市場還存在音樂手機、拍照手機等特色應用,而智能化平臺上,這些功能已被全面整合。
從2010年后,手機圈逐漸摒棄了一年發布N款只主打單一功能的機海戰術,開始學習iPhone經驗,每年只推出一款手機,來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此后,全球手機市場迎來智能機創新和體驗的大比拼。大內存、大電池、更多好玩應用、指紋識別、移動支付、雙攝、曲面屏、美顏自拍等功能,一一亮相。而仍固守音樂、拍照老本行的日本手機廠商,卻沒有及時跟進這波技術和體驗創新。
或者就是因創新太過超前而難以在當時打動用戶。如有著“全面屏鼻祖”之稱的夏普,盡管在2013年就推出了全面屏手機,但被用戶記住并喜愛上的確是今年5月的三星首款全面屏旗艦S8。
此外,渠道營銷上的過于本土化也是日本手機衰落的一個方面。在IDC公布的 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及日本國內手機出貨量中,全球前十中根本見不到日本手機的名字。而在國內前五中,盡管有四家日本品牌上榜,但“iPhone”卻以48.4%份額獨占鰲頭。
在王斌看來,越來越趨同的性能,正導致手機廠商競爭更多在銷售體系與營銷策略上較量。以國內OV為例,多年建立的線下門店體系和密集的網絡營銷終于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多年觀察手機行業的互聯網分析師稱,日本出名的大部分是家族式企業。大企業病重,導致創新匱乏,新思想得不到支持。在智能手機這樣變化厲害的行業,跟不上時代發展,退出市場是必然的結果。
這方面值得借鑒的就是索尼研發MP3的例子。20世紀末,數字播放技術逐漸成熟。包括索尼、蘋果在內的企業開始著手制造一款音樂播放器來取代傳統的唱片模式。但當年的索尼唱片部門,依然是索尼財報中的營收大頭。一旦音樂播放器問世,唱片所默認的好歌+爛歌的專輯打包售賣方式,必然會被單曲付費新方式取代。因此,在索尼公司內部討論會上,唱片公司斷然否決了技術部門想要研發音樂播放器的構想,直斥其為搗亂行徑。
結果可想而知,2001年蘋果推出了第一代音樂播放器iPod,籍此一炮而紅。索尼卻在2002年財報披露出巨額虧損消息后,陷入倒閉危機的輿論漩渦。
就像智能機剛推出時候,很多人的需求只是能打電話、發短信就行。誰能想到,一夜之間,就變天了。(完)
推薦閱讀
8月28日消息,前搜狐視頻版權影視中心總經理馬筱楠(馬可)違反“競業限制義務”被搜狐提起仲裁一案,已經宣布裁決結果,搜狐獲勝。馬可先后負責搜狐視頻&ldquo>>>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日本手機品牌賣身 背后是創新和體驗在智能機時代的脫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30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