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無際通信
在中國的通信發展史中,電信運營商一直都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處于產業鏈的中心。不過在經歷了互聯網產業變革之后,運營商的日子就沒那么好過了,OTT行業對傳統業務的沖擊,已經完全瓦解了運營商在語音、信息、視頻、游戲等方面的優勢,而運營商只能被迫管道化。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中國電信前總工程師、現工信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韋樂平率先提出運營商要“去電信化”,或許這是運營商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
去電信化是指改變傳統電信運營商的思維模式,順應互聯網科技時代變革,尋求多元化創新性的產業格局。就如韋樂平強調的:“所謂去電信化不是拋棄電信的一切,而是哲學意義上的揚棄,在保留其合理內核的基礎上,要拋棄的是過時的、過分的、不必要的累贅和禁錮,輕裝上陣,才能順利實現轉型。”不過,在面對產業鏈轉移、增值業務邊緣化、網絡流量壓力等多重考驗下,運營商想要去電信化,恐怕沒那么容易。
其實在互聯網浪潮席卷電信業的同時,運營商也在不斷追隨浪潮,推出了一些互聯網模式的產品。例如中國移動推出的飛信、中國聯通推出的沃友都沒有在即時通信領域掀起大浪,還有中國電信與網易聯合推出的“易信”,雖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突破了一億用戶的大關,但在后續的情況始終不溫不火,與微信相比更是毫無招架之力。在新型通信模式上的失敗對運營商的打擊的確不小,畢竟做通訊應該是運營商最拿手的事,無論是在用戶、信道還是其他方面,運營商都有足夠的優勢,而之所以失敗,5G通信相信還是運營商沒有真正的了解互聯網,以固有思維去認知新事物,不僅難以抓到其中的精髓,勉強滲入也只能是失敗。
不過在即時通信上失敗的運營商并沒有死心,他們馬上就轉戰到了移動支付領域。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發展迅速,主要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運營商想要從中搶奪市場頗具難度。不過好在運營商依靠龐大的產業鏈資源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依然在移動支付市場打開了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中國移動的“移動和包”注冊用戶超兩億,中國電信的“翼支付”預計2017年交易額超1.2萬億,中國聯通“沃支付”預計2018年交易額突破5000億元。但是在看似紅火的成績背后,運營商的移動支付依然面臨著困局。中國移動主要聚焦于公共交通等方面,戰略定位不高;中國電信雖然定位于“支付+金融”,但與互聯網移動支付定位具有相似性,局限性大;中國聯通的“沃支付”無論從推廣還是市場份額上還都不具有競爭力。
所以運營商想要去電信化,擁抱互聯網,并不是單純的依靠“產品”就可以的。而且運營商切入互聯網,就必然會導致原有的行業界限被打破,運營商在面對互聯網模式的新型產業上,不具有任何優勢。反而會加劇現有增值業務的邊緣化,也會加速運營商淪為管道的悲劇。反觀互聯網行業進入通信業,例如OTT產業,具有很強的侵略性,業務融合將會導致這種侵略性愈加強大,運營商很可能會在自己原有領地失守,結果得不償失。
因此,運營商想要做到“去電信化”擁抱互聯網,進行產業融合,就必須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和業務思維。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互聯網模式的產品,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運營商的困局,在這場傳統與革新的戰爭中,運營商就只能淪為炮灰了。
推薦閱讀
作者:翠微山下這次我拍攝的鳥類以中華攀雀為主,搭配拍點其他鳥類。中華攀雀體型纖小,身長約11厘米。雄鳥頂冠灰,特喜蘆葦地棲息環境。經常拍鳥的朋友都知道,鳥越小約難>>>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運營商想要去電信化擁抱互聯網?沒那么容易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30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