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1元生意,共享單車流量入口之爭ofo領先摩拜
兩年前,當第一批小黃車出現在北大校園時,ofo的創始人戴威和他的團隊盡管對未來有著種種宏大的構想,但有關商業模式的思路并不十分清晰。盈利點究竟在哪里?這樣的疑惑同樣困擾著摩拜等共享單車領域的后來者。
今天,當ofo小黃車聯合創始人張巳丁,站在ofo品牌升級發布會的現場時,他展示出的一組數據似乎正在解開這個疑惑。截至5月,ofo小黃車已在全球4個國家、100個城市同步運營,連接車輛近500萬輛,用戶累計騎行達10億次,和ofo小黃車合作的自行車供應商產能占到共享單車全行業的70%。在全球共享單車行業,ofo小黃車連接單車數量第一,覆蓋國家和城市數量第一,產能第一,用戶量第一,訂單量第一,用戶累計使用次數第一。

這組數據至少說明了兩個事實:一是ofo已經成為單車出行服務的最大入口,二是基于這個入口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流量。共享單車市場廝殺激烈,各路資本推波助瀾,表面上看起來搶奪的是微不足道的“1元生意”,但事實上卻是對“最后1公里”出行市場入口和流量的爭奪。而到目前為止,任何基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其本質無一不是流量的生意。
共享單車歸根結底是流量生意
正如百度掌握著搜索市場的絕對入口和流量,阿里占據著電商市場的主要入口和流量,而騰訊則坐擁微信和QQ兩大超級應用,把控著社交市場的入口和流量。BAT的商業模式無一不是建立在中心化的入口和大規模流量基礎上的,歸根結底都是流量的生意。

而在出行市場,滴滴經過一輪輪的拼搶和并購已經占據網約車市場80%的市場份額,并由此逐漸走向整體性盈利,同時在廣告和電商領域展開一系列嘗試。而從一開始就被資本寄予“下一個滴滴”厚望的共享單車,當前面臨的同樣是對入口和流量的爭奪戰。在ofo方面,共享單車市場是沒有亞軍的生存空間的,未來的一切機會,唯一的前提就是,誰能在市場份額上取得絕對的領先。
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Trustdata近期發布《2017年Q1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用戶監測報告》,數據顯示:覆蓋更廣、更懂用戶的ofo實現了用戶增量的巨大突破。自去年6月起,ofo用戶月留存率連續7個月高于行業平均值70%,超高新用戶留存率,繼續穩居行業第一的寶座。
事實上經過兩年時間的發展ofo也的確做到了行業第一,不但是共享單車的原創者,更是領騎者,這個第一得來不易。兩年間ofo不斷進行創新和改變,用張巳丁的話來說:“很多人都想成為下一個共享單車,而我們在想的是如何顛覆它。”從“共享單車ofo”到“ofo小黃車”的命名轉變,從“隨時隨地有車騎”到“騎時可以更輕松”的slogan轉變,再從“www.ofo.so”到“www.ofo.com”的域名升級,乃至APP的不斷優化調整,ofo迭代的速度就沒有停過,小步快跑,正帶領著共享單車大軍,沖在了最前面。Ofo的一系列動作甚至都成為后來者的效仿路徑。
而所有直接面對C端用戶的商業服務,用戶本身就是流量。只有爭取到更多的用戶,才能產生更大的流量,繼而形成絕對的入口。在這個入口基礎上,一切商業模式才能夠實現并運轉起來。
快!ofo贏得入口爭奪戰的秘訣
張巳丁為ofo的高速發展下了結論,一個字——快。在他看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更何況是在對手的步步緊逼之下,市場形勢容不得ofo半點松懈。當共享單車在國內市場打得難解難分時,ofo率先將戰火延伸到了海外。
不久前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微博上曬出ofo小黃車的照片,說在哈佛大學發現了ofo的身影,引發網絡熱議。當年小米能夠登頂智能手機市場,同樣離不開一個“快”,快到許多傳統手機廠商來不及反應,等回過味時已經晚了。ofo的“快”快到什么地步?從去年年底展開春雨計劃以來,僅用6個月的時間就覆蓋了100個城市,就在前幾天,ofo小黃車第100城——拉薩,也正是投入運營。而ofo的最大競爭對手,也只拿到了50個城市。
不過一味求快并不是件好事,如果只顧擴張市場份額而忽視了用戶體驗,同樣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Ofo會怎么破這個局?
在爭奪流量入口戰中,ofo認為有兩個指標,一方面是流量的絕對數量,另一方面是流量的穩定性。從第一個指標來看,ofo目前覆蓋城市數量達到100個,并在4個國家同步運營,累計騎行次數達到10億次,已經取得了絕對的數量優勢。從穩定性上來看,由于ofo面向的是社會全年齡層的人群,本身就有著龐大的用戶基數,車輛在城市鋪放開之后,一般不會出現較大的用戶數量波動。
無論在流量的絕對數量還是流量的穩定性上,ofo目前都處于領先位置。與此同時,ofo還特別重視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用戶粘性的維護,不僅簽約人氣極高的鹿晗成為形象代言人,還吸引了林更新、周冬雨等年輕偶像為ofo站臺。這一系列因素共同讓ofo成為共享單車的代名詞,被逐步推向市場的最高處。

從ofo小黃車看共享單車的未來
去年我曾應一本業內雜志之約寫文章分析共享單車的未來,在文章最后我曾表示共享單車公司未來絕不會是一個單純的自行車租賃公司,而是一家媒體公司、數據公司,甚至成為一個軟硬件創新的平臺。資本市場短期可能會被“共享”的概念所吸引,但從深層次看應該是被其蘊藏著的可能性所吸引。
ofo已經展示出一定的規模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對其他對手的發展形成了規模優勢的門檻,ofo既是共享單車市場的先行者也是行業的領先者,所以從它身上更能夠看到共享單車未來的可能性。當初小米投資ofo,側重的是小米生態鏈戰略布局價值,能夠在智能硬件上達成合作。而滴滴戰略投資ofo,一方面是解決最后三公里的服務空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潛在的威脅。
無論是戰略性的投資還是以財務回報為目的的資本性投資,看重的都是ofo的市場規模,以及絕對的流量入口,這是任何對手目前所不具備的。那么在資本加持和眾多資源的扶持之下,比如滴滴接入ofo入口,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共享單車市場出現“馬太效應”,占盡優勢的ofo逐步成為寡頭式的存在,而其他對手則有可能黯然離場。
競爭是無情的,特別是在資本的裹挾之下。網約車市場已經上演過一場殘酷的廝殺,而同樣的事情今天正在共享單車市場發生。在ofo取得絕對的領先之后,共享單車市場或將逐步走向一個較為穩定的格局。
推薦閱讀
5月12日,虬龍科技宣布首臺量產車“白幽靈”急速測試完成,這次公開測試在重慶政府的協助下完成。“白幽靈”最終實測急速GPS數據為121KM/H,由此>>>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不只是1元生意,共享單車流量入口之爭ofo領先摩拜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30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