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互聯網金融法制仍不健全的背景下,如何判斷一個P2P平臺是否安全,最基本的標準就是看它資金是否托管了。雖說資金托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依舊無法阻止平臺發假標來進行資金轉移,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給平臺資金轉移增加了一點難度。
目前來說,P2P資金托管或存管形式有三種形式:第三方支付企業提供的資金托管、銀行直接參與P2P資金存管、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出的“聯合存管”。這三種方式各有利弊,不過,從目前的發展來看,銀行與第三方支付“聯合存管”或成市場主流。
P2P跑路平臺仍居高不下
如今,P2P網貸總算是有媽的孩子了。雖說作為“頂層設計”的《互金指導意見》下發已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但網貸行業依舊比較混亂,跑路、逾期等各類事件仍然頻頻發生。根據最新數據顯示,8月P2P網貸問題平臺的數量為81家,跑路平臺的數量占比為79.01%。而某機構公布的2015年8-9月P2P跑路平臺名單中,有45家平臺負責人由于各種原因失聯,多以沿海發達地區為主,其中僅在8月21日當天就有18家平臺跑路。
P2P平臺跑路了,就現在的態勢來看,也就是說,投資者的資金被一同卷走了。在跑路的平臺中,幾乎每個平臺都未實行資金托管,所以說,在做P2P投資時,選擇一家靠譜平臺的重要標準就是看有沒有實行資金托管,只要是做了資金托管,投資人的錢才能避開平臺直接流向了借款人,雖然這并不能從根本上阻止平臺轉移資金的問題。
與銀行達成共識的平臺仍是少數
7月18日央行發布的《互金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除另有規定外,從業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意見一出,P2P平臺紛紛開始尋求銀行進行資金存管、托管。
當然,大多數P2P平臺還是更愿意與銀行合作進行資金存管的,對其發展也將更有利,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真正能直接和銀行簽署存管協議的只會是少數大平臺。因為銀行會有自保的考慮,一旦所合作的平臺跑路了,那么其可能會承擔聲譽或經濟損失,所以,P2P平臺想要找銀行合作,首先要通過銀行設置的高門檻。
而從P2P平臺方面來講,《指導意見》要求平臺尋找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合作,但讓大多P2P平臺擔心的是,銀行現有的后臺系統未必能跟上P2P機構產品創新與海量交易的步伐。目前,有些中小銀行后臺仍采取人工記賬方式,一天只能處理數百筆交易,難以滿足某些P2P機構單日數千筆借貸交易的處理量。而且,銀行的收費標準相對于第三方而言高出不少,那就意味著P2P平臺的運營成本要提高了,這是P2P平臺所不愿看見的。
聯合存管或成行業趨勢
目前來看,想要所有P2P平臺與銀行進行資金存管,實施起來并非那么容易,未來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合作或將是行業大趨勢。
“一方面,比起以往的PE基金等資金托管,P2P的托管流程更加復雜,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銀行獨自進行資金托管,每一個銀行都需要單獨開發,而且銀行的產品更新迭代、響應速度遠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變化,銀行如果要投入人力、物力等巨大成本,這相較于能獲得的托管費而言,無疑得不償失;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也可以通過這種合作避免出局風險。”P2P平臺安心貸副總裁趙慶云表示。
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的一種補充,兩者形成互補關系,銀行和第三方支付也是如此。銀行與第三方支付聯合存管,其發揮的作用比單個實施要強得多,一方面是可以滿足P2P等互聯網金融機構選擇銀行建立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的監管要求;另一方面能確保銀行后臺系統能趕上P2P機構產品創新的步伐。可以說,聯合托管是一件雙贏的事情,而且現狀也決定了這種模式最有可能成為市場主流,雙方向著合作互補的方向發展。
推薦閱讀
千呼萬喚中,降費提速的新舉措——流量不清零,終于出臺了。哦,說的不準確,應該叫做“流量當月不清零”,因為這個月剩余的流量到下個月底前還沒有用完,還是要失效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P2P跑路平臺居高不下,銀行與第三方聯合存管成趨勢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9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