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寧宇,作者微信公眾號:尚儒客棧(CMCC-ningyu)
千呼萬喚中,降費提速的新舉措——流量不清零,終于出臺了。哦,說的不準確,應該叫做“流量當月不清零”,因為這個月剩余的流量到下個月底前還沒有用完,還是要失效的。
各運營商流量不清零的細則還沒全部發布,大家已經等不及了,通過各類媒體以各種方式罵,可見無論后續政策如何,這一招“流量不清零”收獲的仍是負面。
而此次也有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已經好幾天了,即便是通信行業的專業媒體,或是那些接近運營商的自媒體,幾乎沒有對這個政策有正面評價的。這種“無人喝彩”的情況近年來可真是少有,難道這個政策真這么“不得人心”?
我們先來看看罵人的都是誰:
第一類是那些代表“廣大消費者”的媒體,罵運營商壟斷,說運營商心黑,這些網評者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反正罵運營商既沒有風險,還能引來網民的一片喝彩和如潮好評,何樂而不為?反正你就是壟斷企業,做什么都是錯,降費沒有終點,提速沒有上限。目前的輿論環境下,對于那些把運營商妖魔化的聲音,短期鮮有應對策略,只好當鴕鳥,置之不理。
第二類是那些對通信行業有所了解的媒體,他們拿出一些數據和言論證明運營商無德無恥,政策出臺缺乏誠意。通信行業確實市場化,無論哪家運營商出臺新政策,都會有行業寫手出來探討問題,進行分析和辯論。此次“流量不清零”的細則還沒有全出,但是“結轉流量下月失效”等公布的內容,已經足夠讓專家們品頭論足。
第三類是那些通信行業資深專家,以前更多地是為運營商辯護,而這次也調轉槍口,說“流量不清零”是偽需求,推出這個政策是腦袋進水了。這些專家昨天還在為“月底流量清零”的規則替運營商辯解,一邊談批發零售的關系一邊強調契約精神,結果這邊突然宣布三家運營商全改了規矩,這個彎可不是一時半會能轉過來的。
我們再來看看被罵的又是誰:
有的人是在罵運營商,因為運營商是政策的執行者;但在運營商看來,出臺政策的是工信部,目前公布的都是部里統一制定的要求,罵的不是我。而且各運營商具體規則中,還有部分內容仍處在商談、調整、改造的環節,市場業務口和新聞宣傳口都有很多忙活的,下一步最多就是說明本公司的執行規則,誰會為這個政策辯解?再者,運營商內部對這一政策也有一定的不理解甚至抵觸的情緒,誰也沒有安排組織槍手水軍來阻擊,任由敵軍掃射。
有的人是在罵工信部,因為是工信部在推動這一政策;但工信部的心態也理直氣壯:對上,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到了“上網流量不清零”,鼓勵電信企業盡快發布提速降費方案計劃,我們是在落實會議精神。對下,具體的計劃方案以運營商發布的為準,細則都是由他們制定,罵得著我們嗎?如果這事反響好,工信部還可能出來表態;現在輿論如此,我想他們是不會出來討罵的。
還有人在罵政府部門,具體槽點也不一樣。有的人說提速降費本來是企業的事情,政府部門不該閑不住干預市場。有的人說工信部搞降費提速,國資委不放松業績考核,前者降費提速要多花錢少掙錢,后者要運營商降本增效,這比“又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還狠。其實提速降費是促進互聯網+的大戰略,目標就是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經濟轉型與發展。而今結構調整沒有全完成,如果此時央企的營收能力和利潤大損,這又是哪個管理者能受得了的?
這次“流量不清零”遭冷遇,一方面是當前的環境下,通信行業的政策很容易成為千夫所指,另一方面也有各方面準備不充分的原因。出于保密等因素的考慮,這次調整雖然運營商內部動手很早(比如移動的支撐系統改造方案9月初就已發布全國執行),但沒有像以前那樣事先與媒體溝通,很多接近運營商的人士措手不及,沒有充分研究分析就被迫發表觀點,表現得比較被動。
政策設計者的邏輯是這樣的:套餐外的流量價格貴,到了月底流量又清零,用戶覺得兩頭都有損失;現在流量能滾存到下一個月,用戶認為下月還能繼續用,就會選擇高一檔次的套餐。但是在方案介紹中,這種場景的價值和適用性幾乎只字未提,只是說是在執行“提速降費”,這就容易讓各方產生誤解。而且,這一場景也有主觀臆想的成分,評論說是“假摔式降價”,滿足的是“偽需求”,也不無道理。
有關“流量不清零”的細則正在陸續出臺,又適逢假期,這段時間里各方人士會對這個事情進一步跟蹤了解,等到規則全面發布的時候,那——
又將是新的一片罵聲。
推薦閱讀
9月23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對此次舉報小米公司虛假宣傳案件給予了回復,稱已決定立案調查處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流量不清零為何無人喝彩?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9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