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ber這家美國租車應用殺入中國市場之后,滴滴也開始反其道而行之,與美國本土叫車平臺Lyft達成戰略合作,并向后者投資1億美元。
Lyft是Uber在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同樣起家于舊金山。Lyft號召有空余時間的私家車主能夠為有需求的乘客提供服務,強調乘客和司機之間的社交。在費用上,它比已經進軍全球市場的Uber稍貴。
據界面新聞了解,在今年5月份滴滴與騰訊、阿里巴巴以及其他投資者,一起參與了Lyft總額為10億美元的融資。這是滴滴和騰訊第一次參與Lyft融資,而阿里巴巴則是繼去年投資Lyft后又繼續跟投。
“我們這次投資的金額是1億美元,阿里和騰訊的投資金額應該由他們自己宣布。”在滴滴紐約發布會的現場,滴滴總裁柳青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滴滴紐約發布會的現場。
除了單純的財務投資,滴滴與Lyft也會在產品層面進行合作。比如中國用戶在前往美國出行時,將可以直接利用原有的“滴滴出行”應用,使用Lyft在美國的租乘服務。同樣,美國用戶在來到中國時,也可以通過Lyft應用使用滴滴在中國提供的服務。
看上去這個新興的行業需要大量資本支持,Uber籌集的資金已經超過70億美元。而道瓊斯VentureSource數據顯示,滴滴本周完成了30億美元的融資,創全球私營科技初創公司單筆股權融資規模之最。
柳青則表示,資本越來越認識到這是一個技術驅動的行業,“這個行業算法很重要,如果沒有算法,不能匹配附近合適的司機,再多的錢也不能改善用戶體驗。”
柳青在擔任滴滴總裁之前原本在投資銀行高盛從事投資工作。在她看來,對投資行業來說,出行行業是一個少有的估值規模能夠達到萬億,且極少受到經濟周期影響的行業,所以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資金積極地進入這個領域。
此次合作標志著出行行業競爭進入到新競爭階段——不僅僅是資本層面,而是跨國平臺資源的的整合。
從2014年開始,Uber進入中國市場,憑借價格優勢對當時國內興起的各種打車軟件帶來了較大的威脅。當時滴滴和快的還是兩家公司,雙方依靠高額補貼占領市場,彼此處于激烈的競爭中。但也是由于Uber的牽制,2015年2月,本來打著架的滴滴和快的通過股權合并成為一家公司,根據北京易觀國際研究公司報告,合并后的公司市場份額接近80%。
兩家公司的合并對于Uber的打擊是巨大的。“Uber成功進軍了澳大利亞、新加坡和香港,在中國內地的擴張看起來也將毫無問題。”CrossPacific資本合伙管理人Greg Tarr表示,中國市場較為特殊,地方保護和Uber缺少本土投資讓這家公司在中國內地發展受阻。
但Uber仍然在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地發展中國市場,比如它不久前從中國搜索引擎巨頭百度那里得到了一筆價值不菲的戰略投資。這筆投資更大的意義是本土資金所帶來的政府等本土資源——Uber和滴滴都曾因涉嫌“無證經營”而于今年春天成為中國政府的制裁對象。
而此次滴滴出手投資Lyft,更像是對競爭對手Uber的反擊之舉。
Lyft剛剛進入紐約市場,但根據Lyft創始人John Zimmer的說法,他們在紐約發展十分迅速,吸引了一些作家以及一流的廚師等創意人士入駐這個平臺當司機。Lyft當前的主要任務還是繼續拓展美國本土市場,所以,滴滴投資的目的也是希望在Uber的大本營美國給對方帶來更大的壓力。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未來美國市場的補貼戰預計會進一步加大。2014年4月開始,阿里巴巴投資了Lyft之后已經將中國策略應用到美國市場——Lyft經常向乘客發放金額為5美元的優惠券,單次搭乘費用甚至會比Uber更低。柳青也表示,不排除未來將搶紅包、補貼等方式搬到美國市場。
另外看起來滴滴確實能給Lyft帶來一部分中國用戶。根據柳青提供的數據,中國去年前往美國的訪客人次為750萬,她預計能將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群轉化為Lyft乘客。Lyft看起來也傾向于通過合作去拓展國際市場,John Zimmer表示,“當我們在向外拓展市場時,我們看到像中國這樣的市場有著巨大的復雜性,包括不同城市之間文化差異巨大。”
雖然這次滴滴主動把戰火引到了Uber的大本營美國,但是雙方在中國市場的較量還會繼續。Uber的一位發言人曾表示,“全球十個Uber用戶數最高的城市中有五個都位于中國。”而滴滴的目標也很明確,“我們戰略非常清晰,3000萬乘客,1000萬司機。”柳青說,目前平臺司機已經接近800萬,離目標并不遠了。薅羊毛
推薦閱讀
近日,為積極響應國家監管部門對P2P網貸平臺新實施的監管政策,和信貸與國內知名銀行浦發銀行正式簽訂了<<網絡借貸交易資金存管服務協議>>,達成P2P平臺資金存管業務合作,簽約儀式新聞發布會本周四將在京正式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滴滴攪局美國市場 1億美元投資Uber競爭對手Lyft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50917/29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