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吧的白銀時代【2003~2009】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李凌見習記者李楊/文
10年前,走進網吧是一件很潮的事兒。如果天天有機會去網吧,還會被身邊的朋友高看一眼。作為一名資深網民,劉愛華至今都要感謝網吧,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網吧成就了他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網吧還給了他美好的姻緣。
開網吧的人月利三四萬牌照停批時果斷轉手了
“那時候的生意,就一個字:火!”38歲的趙志林談起當年開網吧的經歷,至今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因為那時候上網的人多,掙錢快,隨之而來的是黑網吧也多,而當一張網絡經營許可證炒到三四十萬元的時候,他果斷退出了網吧領域。至今,他依然為當年的抉擇而慶幸。
【機遇】
辭職因為“要想發家,得開網吧”
“2000年時,鄭州街頭的網吧不是太多,由于工作需要,我要經常到網吧給單位傳些資料。有時候,為了找網吧,跑好幾道街,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上網的人也非常多。”趙志林說,網吧內人滿為患的場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要想發家,得開網吧。于是,從事計算機行業的他,決定辭職向網吧進軍。
為此,他進行了充分的市場調研,并做通了家人的工作,2003年,27歲的趙志林和朋友一起,在父母的幫助下,在鄭州市大學路上開了一家網吧。
“當時只有50臺機器,加上房租和其他各項費用,總投資才40多萬元。”趙志林說,那時候開網吧,也沒有統一的門檻,很容易就辦理了各種證件。而網吧一開張,就吸引了很多人來上網。
【火爆】天天滿座每月凈利潤好幾萬元
“那時候,網吧的生意都很好,更何況,我們的網吧臨近學校,生意更好。”在趙志林看來,當時,網吧雖然不是新生事物,但用今天的話來說,可謂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地方,很多年輕人都去上網,尤其是談戀愛的年輕人。
50臺機器,上座率總是百分之百。這個顧客走了,其他顧客就頂上來了。
顧客多,網吧的收入自然十分可觀。“加上賣飲料的錢,每天都有幾千元的收入,除了房租、工人工資、電費等其他費用,每個月凈利潤三四萬元”。
“那時候,小日子過得相當刺激。”此后,趙志林又擴大了規模,將機器擴展到150臺。
【退出】網吧牌照停批“黑網吧”涌現
“2003年至2006年,是鄭州網吧大發展時期。我的感覺,在鄭州的大街小巷,基本上都能看到網吧的影子”。盡管如此,趙志林的生意也不受什么影響,因為他也在不停地提升網吧檔次,改善網吧環境。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06年,從這一年的6月30日起,河南省內網吧牌照停止審批。2007年年初,文化部等14部委聯合頒布了各地不得審批新網吧的通知,網吧牌照審批再次冰封。
“這一時期,網吧的生意依舊很好,想開網吧的人不在少數。然而,我國停止了新網吧的審批。于是,大量的黑網吧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隱藏在城中村、居民樓內。”趙志林說,隨之而來的還有政府有關部門對有證網吧的嚴格監管,各種規章制度陸續出臺,“金箍”越來越緊。
在這種情況下,機靈的趙志林覺得,市場進入了飽和期,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于是,他果斷將網吧轉讓,當時,身邊不少朋友都覺得可惜。
泡網吧的80后去網吧天天都得“人等機”
在網吧寫稿成常事兒
2002年,21歲的劉愛華剛剛走出大學校門,就成為一家行業報的記者。
“當時,我們采訪完回到單位,需要手寫稿子。在稿紙上寫好后,交給編輯修改,編輯修改后再交給打字員輸入電腦。”劉愛華說,那時候還是原始的工作方式。到了2003年,他們單位配置了電腦,要求用電腦寫作。由于電腦少,工作人員多,大家總是搶著用電腦。
經常在外采訪的劉愛華,很少去單位,總是就近找網吧寫稿子。“一小時1.5元,還有2元的,三個小時下來五六元錢,挺劃算。”劉愛華說,如果沒有網吧,在那個時代連工作都沒法完成。
想上網經常“人等機”
單位的電腦不夠用,而當劉愛華走進網吧時,也常常崩潰。“是個網吧,人都可多,要想上網,就得‘人等機’”。
推薦閱讀 發改委還同時對國內外10多家手機企業和數家芯片企業進行了調查,了解高通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的具體情況,獲取有關證據資料。目前已經初步印證了舉報所反應的涉嫌壟斷事實>>>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吧20年浮沉錄:網絡向上網吧向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40224/29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