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長江同學們,早上好!非常榮幸,也非常開心重新回到長江的講臺。我從06年離開長江,今天大概算是第一次正式回到長江,再次感謝大家的邀請!
我從99年開始研究互聯網,2003年開始做阿里巴巴的戰略顧問,2006年正式加入阿里。每一次我覺得對互聯網剛有一些了解,就發現很快又困惑了,所以互聯網真的是變化非常快。即使經過了14年,我仍然覺得互聯網的整個變革才剛剛開始,前面的路很長,但是對大家來說機會依然非常大。所以今天想把這幾年的一些心得,跟大家做一個探討。
互聯網到底是什么?大家聽得太多了,而且各種各樣的名詞也非常多。我覺得大家了解互聯網,只需要三個詞就夠了。第一個是“互、聯、網”。我越來越覺得這個詞翻譯的太美麗了,所有關于互聯網的本質都講完了。第二個詞是云計算。第三個詞叫做大數據。這個大家可能聽得都厭了,但實際上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這三個詞。
(一)互、聯、網
1、聯
互聯網最關鍵的是什么呢?互聯網的起步是“聯”。英語的互聯網是兩個詞,一個叫Internet,一個叫Web。Internet更多是指類似思科、華為這些企業它們建的互聯網基礎通訊架構,它指的是真正讓人、讓世界連起來的網絡設施。最早聯通的目的就是把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起來。所以大家要理解互聯網第一個關鍵是“聯”,這個聯接是整個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基礎。
1)最早大家說的Internet1.0,指的是PC有線互聯網。PC最早的連接只能通過電話,然后再通過寬帶,都需要PC、線。
2)現在比較熱門的是Internet2.0,即無線互聯網。最典型的是WiFi、3G、4G這樣的通訊網絡,與此同時,溝通的重心從PC走向了智能手機。這兩年智能手機高速發展,在智能手機上衍生出來了許多服務,大部分人是離不開的,離不開微信、離不開未來的“來往”。
3)真正的Internet3.0是什么呢?我現在沒想到一個更好的詞。但有一個同樣也被炒爛的詞,叫物聯網。
如果用一句話來定義互聯網的未來,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永遠在線、隨時互動”,這才是未來的互聯網。有的研究報告提到,今天我們能連起來的東西還不到1%,如果連接的東西翻100倍的話,這是怎樣的概念?所以未來的互聯網是把所有人、所有的物,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連接在一起,而且讓大家有信息和動作的互動,有上傳、有下行,這才是互聯網的未來。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本質也是讓互動變得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自然。這個互動也包括人機的交互,像iPhone的出現對人機交互也是一個大的突破。
2、互
1)如果我們借用這個架構來講互動的話,互動1.0就是BBS,我想最早的用戶還有印象,當年大家在一個很簡陋的技術環境下,以極大的熱情參與了這樣一個網絡社區的建設。
2)互動2.0是類似新浪微博這樣的產品,是個互動的社區,它最大的特征是單向的關注。“關注”是它最主要的一個產品形態及互動模式。
3)互動3.0是Facebook、微信這樣的產品,它們最大的特點是雙向互動,任何人跟任何群體之間,都可以在瞬間發生多維的互動。這是“互動”的一個深入。
3、網
在“連通”的基礎之上,有了這樣深入的互動,我們可以看到在Internet之上承載的內容與服務的表現形式,即Web。
1)Web1.0,是大家最熟悉的門戶概念,像新浪、搜狐、網易。在Web的展現即對互聯網的應用,在1.0門戶階段雖然有互動的元素,但最本質的溝通模式還是多對一,還是傳播,所以大家把它叫做新媒體。這個時侯新浪、網易涌現,大家對互聯網的理解是在“新媒體、新傳播”。它是從門戶這個中心點出發,向比原來受眾大得多的一個凹點持續的傳輸,它有一個中心點,基本是一個單向的互動。
2)Web2.0是搜索。到了2.0時代,在搜索界面上還是多對一,每個個體跟搜索引擎發生聯系,搜索的后臺技術,完全利用了互聯網的網狀結構。谷歌(微博)在搜索技術上最早的知識產權,叫PageRank。如何確定互聯網上所有內容的相關性?PageRank是根據每個網站跟其他任何一個網站的連接,來判斷它的重要性。你的連接越多,說明有越多的人關注你,你的相對重要性就高。它是依靠非常復雜的算法,在后臺把網絡的優先級做一個排序,然后根據每個用戶的輸入(即每次點擊),再進行優化。所以搜索引擎的核心就兩個,第一個是它對網頁的Index做的要全,要把全部網頁都搜羅過來做一個結構化的處理。谷歌可能有幾百億的網頁,并且隨時都是在更新的。第二個就是算法,能不能算得出來這么復雜的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優先級。所以到了2.0時代,它的后臺已經是一個網狀的結構了。
3)Web3.0是SNS,雙向互動的社交網絡,它是一個多對多,同時包含點對點的天然網絡。所以web3.0是互聯網產品進化到今天的一個先進的形態。
這是我想要給大家講的第一個主要的觀點,就是從“互、聯、網”三個字來講互聯網的本質,這三個字是共同演進的。只有隨著連接的技術不斷發展,互動的手段才更加豐富、高效,才會在Web上產生這樣先進的內容和服務。
(二)云計算
第二點想跟大家講的關鍵詞是云計算。
云計算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詞,更學術的詞叫utilitycomputing,我們把計算當做一個公共事業來提供。阿里巴巴十周年的時候(2009)我們成立阿里巴巴云計算公司,當時還有人開玩笑說,是不是因為馬云才叫云計算公司?我們說也許馬云就是符合這個時代的。云計算的確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遠程的、大計算的概念。
我自己對云計算的理解,是通過研究對整個工業史,才理解了云計算的社會地位。最好的對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本質上是電帶來的工業革命。電是1893年愛迪生在曼哈頓,在一平方公里范圍內第一次實現了商業化的電的傳輸跟網絡。在一平方公里內,每個街區、每個住家、每個商店都有了電的照明,這是個復雜系統。大家都很熟悉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的歷史,以及他的電燈泡公司、發電廠,包括全套設備,以及發電的工藝。所以1893年是電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
當電出現了之后,當時如果工廠需要用電的話,必須雇一個專門的高管,他的責任就是給這個工廠建一個發電廠、要買發電設備、要雇專門的發電運營人員、要買煤。住家同樣也沒有這種公共服務,J.P.摩根在新澤西的住宅,是全世界最早用電的民用住宅。他那個別墅被燒過兩次,就因為早期用電太不穩定,經常用著用著就燒掉了。當然因為他是通用電氣最主要的投資商,也是愛迪生最重要的支持者,所以他自己一直在努力的嘗試。
最重要的變化在于1905年,美國在尼亞加拉大瀑布開始建設了第一個大型中央發電廠,然后在尼亞加拉大瀑布跟紐約市之間建了一個高壓傳輸網絡。如果沒有高壓傳輸的話,電的遠程傳輸損耗很大,于是開始有了電網的概念。到1925年美國通過國家電網供電的比例占到40%。大概到一九三幾年這個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正是因為國家電網的出現,“電”變成一個公共基礎設施,所以很快有了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高速發展。
我通過兩個故事講一下在新的技術革命當中企業家的選擇。第一個是福特公司,我們講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里面飾演的流水線工人。工業時代最經典的起步,就是福特公司的T型車下線,一般大家都把它當作工業時代真正的到來。福特公司的T型車流水線是全世界第一條用電驅動的流水線。福特本人本來是通用電氣的電機工程師,但他沒有在GE繼續工作下去,卻進一步把發電設備進行完善,他把電的理念用在了一個通用制造的領域,創建了現代制造的一個起點。今天我們所講的流水線、大規模生產、中產階級的概念也是福特最早創造的。大規模生產是標準化的運作,為了降低成本,他給工人提高工資,依次把工資提高到五塊錢,工人有了工資就能買更多的車;買了更多的車,車的成本進一步下降;車更便宜之后,會有更多的人能買車,這是一個正向循環。所以汽車價格在十年之內降了十倍。
第二個例子也很有意思,當電出現之后,愛迪生把通用電氣變成了一個發電設備制造商,但是愛迪生當時的助理堅持認為,整個社會的未來是電網而不是發電設備,所以他從通用電氣辭職,出去創建了第一個電網公司,最后這家電網公司變成了美國最大的。在一個新技術革命到來,當新的選擇出現之后,企業家的洞察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再回到主題。100年前最重要變化,是電變成一個通用的公共事業,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電走入各家各戶之后,第一個家電產品是電熨斗,因為它對家庭主婦來說幫助最大,技術難度也是最低的。第二個重大的產品是洗衣機,把人們從繁重的勞動解放出來。第三個是收音機,收音機一出來,家電革命真正的開始了,就是我們今天無處不在的電器。這些都是在通用技術達到一定的社會覆蓋率之后才產生的。家用電器誕生的核心,是因為有一個標準的建立,即110伏的標準接口。這樣所有的電器只要接到110伏標準插口,跟國家電網就接起來了。
所以了解這個大變化之后我們就能理解,七十年代以來,在整個美國任何一家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當中,50%以上是投在跟IT相關的地方。現在要創建一家公司最起碼得買電腦,雇幾個IT人員,還得有幾個軟件。這就像1900年左右,工廠要開工,得先雇人來建發電廠一樣。
推薦閱讀 域名投資者最擔心的莫過于無米可煮、無人來買,域名交易無怪乎域名的一“進”一“出”,域名交易市場漸趨成熟,主流域名交易價格亦是節節攀升。對于新晉域名投資者來說>>>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1109/29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