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外接設備能實時監控你身體的各項指標,一旦出現異常,就會發出信號。下一步,它將自動連接最近的醫院,幫你安排一輛救護車;在你到達醫院之前,既往的病史、心電圖、血壓等多項數據已加入到醫生的病例庫中。如果有必要,你的資料會被發送到地球的另一端,出現在某位全球知名醫生的手機上。”艾瑞咨詢師張毅在談到未來移動醫療健康領域的變革時給出了這樣的暢想。在艾瑞剛剛發布的《2012-2013中國移動醫療市場年度報告》中指出,2012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已達到18.6億元,預計5年后,將達到125億元。這預示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正在改變傳統的就醫和健康咨詢模式,開始撿拾醫院圍墻外的金子。
目前在國內應用市場能下載的醫療健康類App有兩千多款,大致可細分為健康咨詢類、健康傳播類、健康管理類等。比如,“好大夫在線”可以在線咨詢查找相關疾病的權威醫生、聯系醫生預約轉診;“掌上藥店”則向用戶提供包括疾病、藥品、醫生、醫院、急救知識等自我診斷服務;“口袋體檢”則包括測脈搏、心理自測、聽力測試等。雖然移動醫療健康應用的排名和下載量令創業者們歡欣鼓舞,但這是否只是營造出一種表面繁榮,目前尚不得知。國外“對患者免費,向醫生和保險公司收費”的商業模式顯然并不符合我們現在以公立醫院為主,商業醫療保險還不發達的醫療現狀。不論目前是在APP里向用戶介紹藥品信息從藥企獲取分成,還是對用戶實行在線服務付費,國內移動醫療應用行業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中還不成熟;另外醫療類APP監管法案的缺失,團隊專業性也不斷遭到用戶和行業人士的質疑。在跨界變革的陣痛期,筆者認為當前醫療健康類APP的運作要點主要在于用戶積累,提升用戶體驗。先夯實用戶基礎,再嘗試變現。
從最近的一項針對手機用戶的調研上看,當前用戶最期待的三大功能是電子病歷、預約掛號和用藥提醒。開發者們可以針對用戶的需求調整運營策略來增加用戶粘性。比如國外的MangoHealth,他們讓用戶記錄服藥情況,并且及時發送消息提醒用戶服藥,告知用戶識別藥物間、保健品或食品飲料間可能的有害相互作用,給出藥物提示。另外,一些健康傳播類的應用也可定期向用戶們推送一些健康小常識,對用戶來說既實用也不容易招致反感。國內的西柚,作為一款專為女性量身定制的經期助手APP,集成了極光推送的消息推送技術,女生們只要創建了個人的生理周期檔案,就能在那幾天特殊的日子來臨前收到各種貼心提醒,

此外,女生們在經期前后記錄下自己的身體癥狀后,還能定期收到針對這些癥狀方面的健康提示。針對每個女生不同的生理狀況制定專屬于“她”的定制消息,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用戶,這樣的交流方式對于用戶來說也會更為私密和個性化。
類似的運營方法在國外一些醫療類的APP上更為常見:
私人定制推送消息推進平臺交流活躍度

推薦閱讀
Google眼鏡向人們展示了穿戴式設備更多的可能性,而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也借由130億美元營銷費用砸出了兩個非同凡響的廣告,宣告人們在科幻片中所看到的腕帶設備已走進日常生活。我們是該感慨技術創造了需求還是>>>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1018/29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