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學習過商品定價的人都知道,人們通常會對產品的價格進行比較。例如在看過一個價格2000美元的包之后,任何低于這個價格的其他包看上去都會顯得很便宜。
在科技產業,看上去人們也開始用這個理論來衡量企業的估值。例如最近有傳聞稱Path的估值已經達到了10億美元,我雖然不是風險投資的專家,但是我也能知道,Path實際上并不值這么多錢。
那么Path是如何做到讓自己的估值達到10億美元的?那就是時機。4月22日,Fab宣布他們的估值達到了10億美元;6月初,Snapchat的估值也達到了10億美元。
這是巧合嗎?還是Path看準了這個時機?無論是巧合還是安排,都帶來了同樣的結果,那就是Path的估值也達到了同樣的水平。
在Fab和Snapchat讓我們習慣了類似規模的企業的估值能夠達到10億美元之后,Path再宣布自己的估值達到了相同的水平,我們就不會感到過于驚訝了。盡管Fab每年的營收高達1億美元,而Snapchat的成長速度讓Path無法望其項背。我們已經接受了10億美元這個標準,我們在潛意識中已經接受了任何“火熱”的企業,其估值都應該達到這個水平。
然而,難道VC們“傻傻分不清楚”嗎?
我不想顯得沒禮貌,我也不想稱VC為“傻”,我更愿意稱他們為“普通人”。
人類都非常容易相信一些理論。謊言重復1000次就是真相,大部分人就會開始相信這個謊言。例如《蒙娜麗莎》,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她是一幅偉大的作品,但是很少有人會探究她為何偉大。甚至連美術評論家也開始虛造她的價值。事實上,她只不過是一幅在1911年被盜過一次的美術品而已。在被盜之后,《蒙娜麗莎》在一夜之間登上了各大報刊的頭條,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從那開始,這幅畫就成了大師的代名詞,成為了時尚最珍貴的藝術品。藝術評論家們也開始跟著吹噓她的價值。
而Path就像是《蒙娜麗莎》,一夜間獲得了足夠的名氣,而VC們扮演了藝術評論家的角色。簡單來說,Path獲得了別的企業夢寐以求的時機,先是有Fab和Snapchat為其開路,后又得到了VC的吹捧。
我需要聲明一點,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Path是有意事先計劃,抬高自己股指的。我所表達的,只是自己的猜測。
(via pandodaily 譯/快鯉魚)
推薦閱讀
PolicyMic的運作方式聽起來并不像一個新聞網站的做法。這家網站傳播嚴肅話題的新聞及觀點文章。嚴肅話題包括北卡羅萊納州選民身份證法、俄羅斯反同性戀法,或者美國共>>>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816/28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