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推出時,萬眾矚目;兩年后,幾乎沒人再用。難道Siri僅僅是蘋果的一個銷售噱頭嗎?
文 | 沈凌莉
在討論Siri遇到的問題時,我們首先要理解Siri究竟是什么。現在對它最大的誤解可能就是,認為 Siri這類語音智能助手產品是由前端的語音識別、語義解析技術和后端的搜索組成的。事實上并不全是這樣。
簡單地說,智能助手產品是由三部分組成:前端的交互方式,也就是信息輸入和輸出的方式,比如語音是其中一種;中間的智能分析,相當于人的大腦;后面是數據庫或者是獲取方式,包括自有的數據庫、第三方的數據庫,以及搜索引擎等。
蘋果的Siri目前是把語音作為前端的交互方式,這是和Nuance等合作來實現的。而蘋果收購的Siri公司更核心的能力是在后端的智能分析上。
這確實是件很復雜的事,所以當最初投資 Siri項目之一的風險投資公司摩根塔勒合伙人Gary Morgenthaler說,“Siri的創始團隊看到了未來、定義了未來并且順利地邁開了通往未來技術的第一步,但被收購之后(蘋果)Siri緩慢的商業化進程讓我們這些創始團隊感到非常失望”時,我不禁要問:這真的僅僅是個商業化的問題嗎?
“對于人工智能來說,現在談商業化還為時尚早,”小i機器人的創始人袁輝這樣認為。他下這個判斷是因為他在10年前就在人工智能領域做過了艱難的商業化嘗試。
小i機器人是國內最早的智能機器人平臺運營商,成立于2001年。據其官方發布的數據,2004年到2007年倚靠微軟MSN平臺,小i的用戶超過1億,交互量達到100億次以上,覆蓋100多個國家。2007年小i機器人獲得了包括英特爾投資、IDG在內的5家風險投資機構的千萬美元投資。但是大量的用戶并沒有給公司帶來太多收入。
有用戶沒收入,袁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把原因歸結為“小i沒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后來發現,用戶的快速增長實際上掩蓋了小i最根本的問題——究竟滿足了用戶的什么需求?
袁輝說,“小i當時的目標和如今的 Siri一樣,希望做成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變形金剛。但這幾乎是很難實現的”。首先,語音識別不是完全靠算法能解決的,無論是Nuance還是科大訊飛都花了很多年去研發。而后邊的智能分析和數據庫密切相關,二者的匹配和系統構建是非常核心的,既包括開發互聯網的信息還包括機器學習,這需要大量的整合和多年的積累。“時間是智能機器人最大的壁壘,而這不是靠開放平臺、靠人多、錢多就能解決的,必須先知道要怎么做才行”。2009年,小i機器人全面轉型到公司(B2B)業務上。
或許,這樣一款產品,真的不能等在實驗室里進行完各種微調和全面測試再推向市場,起碼第一步它必須接觸到從音質到自然語言解讀的盡可能多的變化。
敗給Google Now?談勝負還早了點
但既然推向了市場,總免不了比較。Google推出語音數字助理Google Now,用戶發現,暫且不提人工智能,僅從語音搜索來看,Google Now的準確率比Siri更高。于是,問題來了——誰能代表移動搜索的未來? 在這一點上,面對PC端搜索的老大,且Google有多年積累的知識圖譜做后盾,確實讓人為Siri捏一把汗。但移動搜索和PC搜索能一樣嗎?
“移動搜索有很強的場景性,不像桌面搜索是用關鍵詞搜索大量資料,然后慢慢看。所以并不需要很深的知識圖譜,反而對非結構化的、實時產生的數據有更大的需求。”智問創始人朱勝這樣總結移動搜索的特征。
為了建立非結構化數據庫,國內另一家語音助手類產品“蟲洞語音助手”除了通過網絡抓取、第三方合作,還開設了社區。蟲洞的聯合創始人郭家的總結是,“作為助手類的產品,長尾信息的組織是一大關鍵,它很難通過通用型搜索產品獲得。”
顯然,在非結構化數據上,蘋果 Siri和Google Now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發力。Siri與很多不同的服務集成在一起提供搜索結果,包括Yelp、OpenTable、Wolfram Alpha、Yahoo,以及Twitter和微軟推出的搜索引擎Bing;Google Now也做出了重大革新,用戶不再需要主動去搜索信息,谷歌會在適當的時候把信息提供給用戶。這相當于搜索引擎在幫助人們做出決策。
從這一點來看,Google Now和Siri的目標都不僅僅囿于移動搜索,而是智能交互,搜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表現形式。最終,二者將殊途同歸——整合數據庫,提高智能分析能力,讓機器主動學習理解人、服務人——只是他們依托各自現有的優勢從不同角度在往前做。在這個目標下,目前二者都發展得比較初級,談勝負還為時過早。
千萬別把Siri僅僅當成一個語音助手
其實,Google Now也有難題,就是落地難。對于Google來說,谷歌的手機廠商和運營商總是很難及時向用戶提供Android系統更新。而對于蘋果這樣一個軟硬件結合的公司,并擁有封閉的生態系統,將Siri的能力落地并推向消費市場正是其優勢所在。
“千萬不要把Siri僅僅當成一個語音助手,它是蘋果整個產品線包括操作系統演進的方向。”正如朱勝所說,蘋果在逐漸把 Siri整合到iOS操作系統和硬件產品中去。2012年6月,蘋果公司發布了iOS6,這一操作系統對汽車行業最大的意義在于將地圖、車輛控制和 Siri語音功能相集合。蘋果為Siri 打造的 Eyes Free駕車系統也已經日趨完善,目前已經有多家知名汽車廠商加入 Eyes Free陣營。
可見,蘋果一定會充分發揮其硬件的優勢。相信不久以后,Siri會橫跨蘋果整個產品線。以Siri和iCloud為依托打穿不同的設備間的連接,與App Store一起組成蘋果的生態系統。
同時,蘋果會發揮渠道和入口的作用。Siri將不僅僅是一款應用程序,它同時也是一款自然用戶界面系統,占據用戶與數字設備和互聯網的第一觸點,它使得服務器端可以整合大量開放API的數據。而這些數據是無法通過網絡抓取的方式獲得的。被整合進蘋果操作系統中的Siri,可以方便被第三方調用。
對于蘋果來說,最重要的是通過 Siri把人工智能帶進了現實生活中。蘋果更可能走的一條路徑是,打造智能交互的底層架構,由它來提供人工智能助手通用層面的支持。在此之上,將產生更細分、垂直的智能化應用和服務,將人工智能助手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將是中小創業者的機會所在。而基于Siri的智能大腦和數據庫,智能服務前端的交互方式也會變得更加多樣,除了聲音,比如圖像、視頻、腦波等都可能成為信息采集和輸出的方式。
本期觀察家
江濤:科大訊飛副總裁
科大訊飛是中國最大的中文語音技術提供商,聯想、華為、東軟等數百家企業,智能360、蟲洞語音助手等應用均采用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
朱勝:智問創始人
朱勝創業七年,一直圍繞著人工智能領域,智問專注中文智能語義技術,目前三塊業務是智能客服、手機助理和語義開放平臺。
李志飛:出門問問創始人
李志飛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為智能機器人翻譯,后來加入谷歌總部擔任科學家,從事機器翻譯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出門問問產品形態更接近Google Now。
郭家:蟲洞聯合創始人
蟲洞是在國內Android平臺上目前累計下載量位列前三的語音助手類產品,并開發出語義識別引擎“蟲洞語義云”,在后臺數據庫的建立上也將社區作為一種數據采集方式。
袁輝:小i機器人
袁輝在2003年起推出面對個人用戶的智能機器人服務,小i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技術提供和平臺運營商,用戶超過1億,2009年全面轉型到公司(B2B)業務上。
李傳豐:智能360聯合創始人
智能360是在國內Android平臺上目前累計下載量位列前三的語音助手類產品。自主研發語義解析技術,并推出語義解析“語義云”,嘗試B2B與B2D的商業模式。
觀察一:Siri為什么不好用?
郭家 ● Siri可能也還沒完全想清楚生活助手類產品的作用。看Siri的廣告,目前為止還都是兩個使用場景,開車和跑步,這說明蘋果還把它定位于幫人們解放雙手進行語音控制,做的還是查天氣等一些很基礎的功能。但智能助手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在數據庫的組織上,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講,有些信息還必須得實時發動人來提供,蘋果的數據庫資源也是個問題。有些提問即使機器聽懂了,但沒有數據來源,依然不能給出很好的解答。更何況蘋果這種通用型的定位,更難以無所不知。
李志飛 ● 從產品角度來說,Siri目前是個失敗的產品,實際上用的人并不多,頂多“調戲”兩句,但真正問嚴肅的問題,發現大多解決不了,實用價值并不大。
袁輝 ●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能交互的機器人,現在沒有一家公司有把握能做出來,這是Siri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這跟商業化沒關系,也不是資金條件的問題,主要是技術的挑戰。
朱勝 ● 蘋果只是把Siri做成一個通用型的生活助手。但實際上,現在任何一個計算機系統還不能包含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和信息。
觀察二:蘋果推Siri,只為賣硬件?
江濤 ● Siri最初承載著“do engine”(執行引擎)的理想,但這個初衷在蘋果這樣的公司很難實現。Siri是iPhone 4S最大的賣點,幫助它多賣出了很多設備,這在財務投資的角度已經是很成功的了,是蘋果收購Siri的最大現實價值。蘋果本質上不是一個互聯網公司,而是一個硬件銷售公司。
朱勝 ● 蘋果推出Siri是為了賣4S手機。美國影視作品大量塑造未來人機互動,看到Siri的時候,人們自然就會想去挑戰它。但蘋果低估了用戶想要挑戰它的欲望。
李志飛 ● 像蘋果、Google、微軟這樣的公司,可能很難決心只做一個很垂直的產品,從品牌價值、商業價值等方面考量,垂直型的產品不是它們的目標所在。什么都想滿足,沒有清晰的方向,在技術實現上的難度自然很大。
觀察三:Siri能在競爭中取勝嗎?
郭家 ● Google 也推出了自己的對話助手 Google Now,我認為真正能做成智能助手的是Google這樣的互聯網公司。Google的理念一直是“讓用戶快速獲取信息”,它其實一直在做語義分析。
李傳豐 ● Siri發展緩慢,與蘋果對它的定位有很大關系。和Google比,蘋果在技術上的追求可能稍小一些。蘋果的特點是把商業和藝術結合,長于設計。它是個很商業化、很理性的公司,Siri對它的意義更大在于幫助銷售硬件。而技術積累不是一日之功,Siri在蘋果的發展會受到一些限制。
觀察四:Siri如何改進?
朱勝 ● 蘋果首先要把硬件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手機控制方面,比如查電話號碼等,這是它的強項。
李志飛 ● Siri的產品包括三部分:對話、語音控制和信息查詢。首先,是回合式的對話而不是像Google Now那樣直接的語音搜索。我不認為回合式的對話是個合適的形態,主要是目前在技術實現上難度很大。有了對話、上下文的理解等,用戶的要求立馬就不一樣了,這種設計實際上會把用戶的預期抬得很高。
郭家 ● 語音助手類產品契合互聯網“得屌絲者得天下”的特征,這類產品在盈利等方面還需要一個等待期。這類產品現在公認的狀況就是活躍度低,像搜狗語音助手最近開始推送新聞,可能是為了提升活躍度而增加流行的元素。
江濤 ● 蘋果的最大長處就在于軟硬件的整合。個人助手類產品在蘋果、Google和Nuance及科大訊飛這三種公司中發展路徑是不同的。
推薦閱讀
描寫偉大的經理人員所具備的技能和人格特質的書籍比比皆是,可這類書籍我一本都沒有讀過。但好消息是我曾與很多經理人共事過,他們中有些人是我的老板,有些人是我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把脈Siri:蘋果栽樹 無人乘涼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811/28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