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遇到一些創業者,興致高昂地向我介紹自己的創業想法,并稱其“可能成為下一個Facebook”。我可以想象他們膜拜穿著Prada西裝一副聰明樣的Jack Dorsey的樣子。通常,我只會祝愿這些創業家們一切順利。但實際上,如果面對我熟悉的創業者,我可能會選擇澆上一頭冷水。慚愧的說,我也曾這樣目空一切,幻想各種成功。但現在,我只能就“創業”這個問題,談一談我的現實的想法。
我曾經采訪過很多科技類公司的創始人,其中包括我個人非常崇拜的Jason Fried(37signals的CEO),Steve Blank(硅谷8家公司創始人),David Karp(Tumblr創始人),Chris Wanstrath(GibHub創始人之一),Jim Mckelvey(Square創始人)和Mike Maples(Floodgate的合伙人)等。他們無一不對“一夜暴富”類型的成功抱有懷疑的態度。他們在背后付出了大量的努力,這些都是外人在Wikipedia寥寥數語的介紹中不得而知的。
能夠破解創業公司成功、預知成功的英雄創始人是不可能存在的。相反,絕大多數業者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反復嘗試和不斷失敗探索的基礎上。那些日后為人們所知曉的成功公司,可能經歷了漫長的醞釀過程,也有過初期不顯眼的過去。成功的創始人在很早就開始努力——這些早期因素都十分重要,但卻在公司成功后被人們忽略了。沒有從年輕時就開始的積累,是很難成就一個公司的成功的。
每個人都像成為謝家華(Tony Hsieh)那樣的天才,創立Zappos這樣的公司。但人們關注他今日的成功時,很少留意他也有在大學里賣披薩的尷尬經歷。與其說是人們沒有發現,不如說是人們選擇不愿意去發現。享受成功的故事要比直視坎坷的過程來得輕松的多。
很多創業人覺得自己已經有了工作經驗的積累,跳過“創業摸索期”(kindergarten startup,幼兒園小孩子游戲一樣的創業)也無可厚非——在他們看來,這種摸索哪里算是創業,不過只是用來玩玩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人們思考問題會傾向于形成一些模式,比如什么年齡應該做什么樣的事情。比如30多歲的創業者,很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十幾或20多歲創業人的年齡優勢,不能用年齡因素打動風險投資人,就會轉向可能獲得的規模來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力。而剛成為母親的女性如果要創業,可能會選擇售賣孕婦裝(哺乳裝),嬰兒墊板,不含塑料成分的健康奶瓶等,并且選擇與自己類似的孕婦或哺乳期婦女為銷售對象。雖然這樣的創業者在暗示自己作為成年創業者,不會重復走“創業摸索期”的路子,但實際上這樣的創業還是會經歷一個起步期,這和“創業摸索期”實際上大同小異。別忘了即使是Facebook這樣的成功企業,Mark Zuckerberg也是經營了7、8年才獲得公認的成功的。
經商需要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因此積累學習的過程必不可缺。但經驗不足的創業者往往被“迅速成功”的欲望沖昏頭腦,還沒有學會走路就要跑步前進。他們必須接納這樣的觀點:失敗并不是創業初期可以避免的選擇項之一,而是必經之路。畢竟老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說法可能對其他行業都不適用,但對“創業”來說卻可謂金玉良言。
Y Combinator的創始人Paul Graham也曾警告過創業者,過大的期望或野心往往不會有什么好結果。通常志向越遠大,要實現目標花費的時間也越長,其中的可變因素也越多,通常最初的預計都是不準確的。他表示,“若真想做大,只有先從小事做起,然后一步步進行擴展。”
如果一個還在接受訓練的飛行員說自己想要駕駛波音777飛躍大西洋,或一年級的醫學生說自己已經可以執行心臟手術——你會怎么想?但換成創業,大家卻顯得遠沒有這樣應有的常識。很多頭一次創業的人剛有了個想法就幻想建立數十億資產的公司。即便在硅谷有著良好的融資環境和充裕的資金支持,投資人積極尋求投資目標,也應當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
在只有一個想法時說要掙一百萬,這樣說難道沒有一種打臉感嗎?合適的目標應該是先掙得10塊錢,下一個目標是再掙10塊錢,如此進步。不斷積累,發現錯誤,修正目標,向著一百萬的目標慢慢前進才是正道。
(via pandodaily)
推薦閱讀
可以說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發展對經濟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信息的傳播量大增,信息的傳播成本驟降。這是到目前為止網絡經濟給我們帶來的變化,但除此之外,還有其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想成為下一個Mark Zuckerberg、Jack Dorsey?我必須給你澆一盆冷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804/28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