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支付安全”,通付盾衍生了三項業務,從銀行的支付保鏢變成了支付秘書。
文 | 曲琳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畢業的數學博士汪德嘉在美國研究了多年的金融領域數據,回國創辦了“通付盾”。與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其他公司稍有不同,通付盾選擇的切入口是支付安全。首先,輔助銀行進行風險控制。與此同時,利用數據挖掘的方法解決移動支付安全問題。目前它的新業務是,為銀行打造移動支付系統。用汪德嘉的話說,通付盾從銀行的“支付保鏢”變成了“支付秘書”。
為什么做這個產品?
汪德嘉在美國參與過幾家從事數據分析公司的早期創業,其技術應用于零售業、金融業,被Oracle、VISA等業界領頭羊收購,尤其擅長于互聯網反欺詐數據分析。2011年汪德嘉有意回國創業,恰逢阿里巴巴正在策劃一個有關用戶身份認證的項目,由他擔任顧問。在確定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之后,他成立通付盾,以創業公司的身份進入這一市場。
有哪些業務?
創業后的汪德嘉首先找到銀行,輔助其進行風險控制服務。在這方面,過去國內大型銀行一般會找國外金融服務公司合作,但通付盾的初期策略是以更快的服務速度和一次性付費模式替代國外大牌公司。目前,與它合作的銀行有30余家。
汪德嘉認為,通付盾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所建立的“網籍庫”。在他看來,制約移動支付發展的最大問題是交易安全,通常的解決方法是進行身份認證,如果追蹤用戶的支付記錄,會觸及用戶隱私;不法分子登錄網絡的行為都會留下“痕跡”,汪德嘉將PC、PAD、手機等智能設備的所在網絡信息、操作系統信息、使用習慣信息等收錄進來,對應成為“網籍庫”,利用網籍庫的數據,分析設備行為,預測支付風險。
在美國,這種方式已有公司在嘗試,全球最大電子商務支付管理服務商之一的CyberSource的年報中顯示,近五成的欺詐事件可以利用網籍庫的方式避免。通付盾的客戶包括阿里巴巴、快錢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電子商務公司。
前兩部分業務也帶動了通付盾的第三步嘗試:幫一些地方性中小銀行建立一套移動支付系統。例如與蘇州銀行的合作,在通付盾手機端的App中將蘇州市民卡激活,與通付盾合作的商家可以掃描手機中的身份信息,直接支付。通付盾能夠將在線支付需要的u盾虛擬化。“移動支付是我希望主要發展的部分,因為離錢最近。但通付盾并不是第三方支付公司,而是幫‘第一方’支付公司做外包。”汪德嘉對《創業邦》說。
如何拓展市場?
汪德嘉在創業之后變成了公司的首席銷售,在與客戶的合作上,他們的方式很靈活。通付盾之所以主要瞄準中小銀行,為其打造支付系統,是因為地方性中小銀行處于在線支付市場的下風,希望可以借移動支付搶回份額,通付盾與銀行進行收入分成。目前,通付盾已經得到了深港產學研、漢世紀等風投機構約2000萬元的天使及A輪投資。
推薦閱讀
在一個小眾市場中,這家芯片公司憑借技術優勢獲取了多家優質客戶。文 | 劉巖2009年,國家正式出臺文件,要求實施模擬對講機轉換數字對講機。新興的數字對講機市場真正>>>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729/28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