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魯毅智選擇接受了這份工作。2000年1月份,AMD宣布任命他為新任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在短短的兩年以后,桑德斯就退休了,然后魯毅智被任命為首席執行官。當魯毅智接掌大權時,他開始進行“大清洗”,留下了一些資深的員工,但同時辭退了一批頂級高管(曾擔任AMD首席財務官的巴頓已經在2001年離開了這家公司),引入了新的人才。
到最后,魯毅智發現這家公司實際上已經不再真正是一家處理器廠商,而是恰好也出售微型處理器的閃存廠商。AMD在2000年實現了創紀錄的凈利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家公司有能力向設備廠商出售閃存。因此,魯毅智決定改變這家公司的“航向”。
與預想中相比,魯毅智的這項改革措施真正實施起來要更加困難。雖然桑德斯言辭浮夸,但魯毅智卻發現“桑德斯已經無意識地給AMD灌輸了一種‘第二好’的心態。”正如魯毅智在自己的書中所寫的那樣:“桑德斯是個矛盾體。一方面,他充滿活力,永遠都不會承認AMD有可能失敗;但在另一方面,他好像從來都不愿意付出長期的努力來制定一項戰略性計劃。其結果是,我們擁有平庸的客戶計劃,漫不經心的名聲,根本沒有全球化的戰略……簡而言之,AMD內部沒人相信這家公司能在市場上擊敗英特爾,甚至無法對其造成重大的威脅——甚至就連桑德斯本人也是抱有這樣的想法。”
但在魯毅智接任首席執行官時,AMD所占市場份額在15%附近徘徊,與過去五六年時間里的份額基本持平。魯毅智嘗試讓AMD變成一家“高端”芯片廠商,能向IBM和戴爾等公司出售產品,而不只是面向個人電腦市場上的“價值型”客戶。當時AMD擁有一個“突襲”的機會,而且也在一個高端市場上這樣做了,那就是服務器市場;對AMD來說,這家公司需要通過這個市場來提高自己的利潤率。AMD的K8架構從一開始就是為支持服務器而設計的,其皓龍(Opteron)處理器是這家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功之一。
【下篇】 AMD的沉浮:一家搖搖欲墜的公司
速龍64與AMD的競爭力巔峰
從整體上來說,皓龍的架構與K7架構相似,但有兩處關鍵的不同之處。首先,皓龍處理器將系統的存儲控制器與芯片本身進行了整合,從而在整體上降低了內存延遲(但代價是失去了一部分靈活性;皓龍處理器必須利用雙通道內存和DDR2等速度更快的內存類型)。這表明AMD看到了將更多功能與處理器本身進行整合的好處,而這種認識促使這家公司后來收購了圖形處理器(GPU)廠商ATI Technologies。
不過,K8架構給服務器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其64位擴展技術,這種技術令AMD的芯片能夠運行64位操作系統,而且在運行當時標準化的32位操作系統和應用時也不會犧牲兼容性或速度。這種擴展技術后來成為了行業標準,擊敗了英特爾的64位安騰(Itanium)架構——英特爾甚至為其x86-64架構取得了AMD64位擴展技術的授權。
K8架構以速龍64系列產品的形式在臺式機市場上取得了成功,但真正讓AMD在高利潤率市場上取得成功的是皓龍處理器的服務器版本。當英特爾在2006年9月份推出基于Core架構的雙核Xeons處理器時,AMD已經在服務器市場上占據了25%左右的份額。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AMD繼續成功地開發了K8處理器的迭代產品,在架構方面進行了幾次改動,生產工藝也進行了升級,甚至還通過速龍64 X2處理器幫助推進了多核計算時代的到來。
雖然在技術方面取得了成功,但AMD的財務狀況卻變得不穩定。在當時,AMD處理器的銷售量呈現出下滑趨勢,大多數芯片的利潤率在2000年過后迅速下降。此外,AMD還面臨著生產了過多庫存的問題。在2002年下半年,AMD宣布該公司不得不“限制出貨量,接受來自于特定客戶的產品退貨單據”,原因是其生產的芯片的銷售速度不夠快。在2001年,AMD蒙受了6100萬美元的凈虧損,2002年凈虧損為13億美元,2003年凈虧損為2.74億美元。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導致AMD在財務方面受損的呢?正如拉扎所擔心的那樣,是生產成本。AMD在2001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10-K文件中作出預測稱:“當德累斯頓Fab 30工廠在2003年底配套齊全以后,這座工廠的建筑和便利成本預計將達到23億美元左右。”此外,AMD旗下負責管理德累斯頓工廠的全資子公司AMD Saxony也將給這家公司帶來4.1億美元的成本。
隨后一年,AMD將德累斯頓工廠的融資成本預期上調至25億美元,并補充稱截至2001年底為止,這家公司已經為此投資了18億美元。從AMD提交的2003年10-K文件來看,這一估測成本繼續上升:“我們目前預計,當德累斯頓Fab 30工廠在2005年底配套齊全以后,這座工廠的建筑和便利成本預計將會達到26億美元。截至20002年12月29日為止,我們已經對AMD Saxony投資了21億美元。”同年,AMD又開始推進對德累斯頓Fab 36新工廠的投資活動,截至該年年底為止投資了4.4億美元。
這些規模龐大的投資活動的資金來源完全依賴于AMD出售芯片的能力,而當時AMD出售芯片的能力有所加強,原因是其占據著相對于英特爾的競爭優勢。但對AMD來說,不幸的事情是英特爾并未就此認輸。
英特爾的復活
在大多數情況下,AMD的高點對英特爾來說就是低點。“很明顯,AMD當時擁有一種非常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尤其是皓龍處理器。”英特爾發言人比爾?卡爾德(Bill Calder)向ArsTechnica表示。“在那時,英特爾內部的很多人都感到恐慌,展開了許多工作想要解決問題,想要不僅在市場上與AMD展開對抗,同時在媒體上也同樣進行那個對抗。當時很多人都把焦點放在來自于AMD的競爭威脅上,在英特爾內部也是如此。”
即使是在AMD利用服務器版本的皓龍處理器、AMD64擴展技術以及臺式機版本的速龍處理器打擊英特爾的情況下,英特爾還是播下了一顆種子,而這顆種子到最后變成了該公司最轟動的成功之作,那就是Core架構。到2003年時,為奔騰4處理器提供支持的NetBurst架構的表現明顯已經無法達到英特爾所希望的水平——英特爾原本希望能將其時鐘速度一路提升至10GHz,但在達到4GHz以后,奔騰4的熱耗和功耗就已經開始導致穩定性問題出現。也正是這些問題意味著,NetBurst架構已經不適合用于不斷增長中的筆記本市場。英特爾沒有選擇對奔騰4的架構進行修改,使其能更好地在筆記本中運行,而是回到了畫板上,指定以色列的一個小團?又鋁τ誑發一個名為“Banias”的項目。隨后,這種芯片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奔騰M處理器,這種處理器是英特爾大獲成功的迅馳(Centrino)營銷戰略的基礎(迅馳平臺將一個奔騰M處理器、一個英特爾芯片組以及英特爾802.11b和802.11g無線適配器綁定在一起)。
推薦閱讀
回顧歷史,人類的社會活動深深影響地球面貌,Google近期公開與美國地質調查局、NASA及TIME時代雜志專題的合作成果,利用Google Earth引擎結合高解析度衛星空照圖,完整呈現地球從1984年至2012年間的地貌變動。 自200>>>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AMD沉浮全景:從巔峰跌至低谷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511/268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