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老子,不靠刀子,不靠裙子。一群年輕人,在五六年的時間內,完成從一無所有到首富的急劇轉變,這在歷史上都很少見。”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如是感慨。
在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百度李彥宏、騰訊馬化騰分別以81億美元、64億美元的凈資產,位列第二、第四位。創業之時,李彥宏三十出頭,馬化騰還未到而立之年。
互聯網是年輕人的天下,過去是,現在也是。今年3月,《福布斯》評出2012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的創業者”,其中24位出自互聯網行業。
青春是第一桶金
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上,有一個知名的品牌“Anker”,這個品牌的創立者是一位“80后”海歸。
2011年7月,畢業于北大,曾留學美國的陽萌,放棄了年薪200萬元的谷歌工程師職位,回國白手起家,創立了自己的電子品牌Anker,并把網店成功開上了“亞馬遜”、eBay等世界知名在線購物網站。
在今年3月,《福布斯》評出的2012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的創業者”中,有24位出自互聯網行業。其中來自福建福州的應向陽在就讀大四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公司。
應向陽的成功或許正是得益于年輕,年輕賦予他無拘無束的創新以及靈活的思路。應向陽的產品被稱為智能快遞終端,這一終端安置于各個小區,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進行連接,這樣快遞員只要把貨件放入儲物柜,系統便會自動為用戶發送短信,包括取件箱號和密碼等,用戶到家后就可以自己領取。
創業需要思路,更需要實干、苦干。對于公司的運營,應向陽笑言自己“既當老總又當快遞員”。由于產品市場目前處于開拓階段,需要自己去跑,所以現在他和同事輪流送快遞,每天30個左右。
陽萌、應向陽是當下互聯網創業年輕人群體的縮影。康盛公司與艾瑞咨詢機構2012年底聯合發布的《2012年互聯網創業者生存與發展報告》顯示,在互聯網的創業潮中,“80后”仍是創業主力人群,“90后”已開始嶄露頭角,其中有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68%的創業者是“80后”,16%是“90后”。
對此,姜奇平認為:當前社會正處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斷裂帶,在斷裂過程中年輕人找到了機會。互聯網的技術呈跳躍式發展,不是靠繼承傳統,而是靠新的發現和快速學習,年輕人的優勢因此顯現出來。
《福布斯》雜志有評論指出,中國年輕創業者很難在傳統行業施展拳腳,電子商務和網絡游戲于是成為商業力量崛起的最大藍海,“因為這里足夠蠻荒,也缺少規則和既有勢力”。
中國的互聯網新銳在一片贊聲中前行,但也不能忽視前方可能出現的挑戰。在奇虎360總裁周鴻祎看來,中國的互聯網創業者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他認為,在硅谷新一輪互聯網創業中,商業模式比較清晰,涌現出一批非常年輕的成功創業潮者,這與硅谷非常成功的導師環境很有關系,而中國創業者恰恰缺乏類似“硅谷導師”這樣的角色。
跟著敏銳嗅覺走
年輕的創業者們,懷揣夢想努力奮斗。回首往事,如今功成名就的IT精英們承認,他們都有過青澀艱辛的奮斗經歷。
2001年8月。深圳。拖著帶病的身體,李彥宏正在電話上和散布在新加坡、美國、北京的董事們爭吵。他想讓百度轉型,靠競價排名廣告來贏利。
百度的另一創始人徐勇堅決反對:“我們這樣干,肯定會影響搜索技術的銷售。”董事們也反對:“我們當時投資可不是讓你做競價排名的!”
吵了3個小時,李彥宏怒了。“我不做了,大家也都別做了,把公司關閉了拉倒!”李彥宏猛地將手機朝桌上摔去。
最終,董事會妥協了。當時盡管態度堅決,但李彥宏心里并沒有底兒:“新出路怎么樣,我不知道,但總比做看著就不行的事情強。”
在沒有成功榜樣、沒有成熟模式的情況下,勇敢嘗試探索,這是互聯網早期創業者們的共同特征之一。
“互聯網是個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長初期,機會很多。”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呂廷杰說,“互聯網早期創業者們敏銳地發現了這些機會,他們意識到一個新的產業機會出現了。但開始的時候,誰也不知道互聯網應該做什么,他們要在大家完全都不懂的一個領域里創業。他們執著地去追求,最終做大了自己的企業。他們一路走來,體現了一種探索創新的精神,一種敏銳的戰略眼光。”
百度最初的模式是向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服務。李彥宏認為賣技術難以做大,于是開始嘗試新的業務:最先想做分布式內容存儲解決方案提供商,但沒有成功;接著嘗試將搜索和資料管理服務一同賣給大企業,也沒有成功。
最后李彥宏在競價排名上孤注一擲,這次終于成功了!在互聯網寒冬期,靠著競價排名,百度度過了創業之初的第一個大劫。
互聯網早期創業者面臨過不止一個大劫。
1997年,張朝陽的愛特信公司面臨資金殆盡的困境,急需二次融資。于是他自費前去美國找投資人。9月11日,他馬不停蹄地見了4位投資人。
第一個會面結束后,張朝陽匆匆在麥當勞買了食物,然后一邊開車一邊吃地趕去見下一位投資人。見完前3位投資人后,遇上嚴重的堵車,他勉強開下高速公路,后來甚至棄車提著筆記本電腦飛奔著跑到了見面地點,跑到時,對方已經等了近一個半小時。
最后愿意投資的只有英特爾投資公司一家。張朝陽遭受了對方長達6個月的問題“審問”,平均每天6個問題。有一天晚上他正發燒,投資人打電話說還有一個問題想問,怕投資人不投資,他不敢說自己在發燒,只能咬牙回答對方的問題。
最終張朝陽拿到了第二輪融資,愛特信更名為搜狐。如今,身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身價34億元,2012年搜狐總收入達到10.67億美元。
在困境中掙扎,不改初衷、不屈服。這是IT精英們的第二個共同的特征。
“他們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屈不撓。”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呂廷杰說,“他們的執著和堅持成就了他們的今天。”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回憶,張朝陽在最困難的時候跟他談過。他對張朝陽說:“中國可以沒有搜狐,但是中國要有互聯網,誰做到最后,誰做得最大。”
財富不怕陽光照
互聯網帶來了全新的財富創造和分配方式。截至2012年3月,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市值總和已經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以上。互聯網學者方興東曾感慨,“比起房地產和股市,互聯網領域并不是中國財富最聚集的地方。但是,互聯網領域是中國財富最陽光、最干凈的地方。”
推薦閱讀
輸入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應用之一,不管是在桌面系統還是移動系統,不管是在PC上還是 Mac 端。近日,搜狗在繼推出搜狗輸入法 for Mac2.0版后,對Mac版輸入法再一次進行了升級,推出了詞庫自動更新功能及全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互聯網:成就陽光下的財富夢想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509/26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