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Philip Meyer的作者,寫了一本《消失的報紙》,書中預言:按照目前發展態勢,地球上最后一位讀者閱讀最后一份報紙,將發生在2040年4月!此論言之鑿鑿,頗有點唬人。不過話說回來,報紙雖然不一定真會消亡,更不一定正好在2040年消亡,但在網絡沖擊下,紙媒正走下坡路已是不爭的事實,報紙該從哪里突圍,也已刻不容緩地擺在報業老總們面前。
國內大多數報紙的應對之策,無非兩條:一、報紙改革。盡最大努力把報紙辦得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讀者,以留住更多讀者,挽回下滑頹勢。二、網絡轉型。幾乎每家報紙,都辦起一個網站,將報紙制成電子版,貼在上面,亦算為紙媒留下一條退路。
傳統媒體辦電子報,就算是成功突圍了嗎?不一定。現成的例子,發生在報業大王默多克身上。此公曾招兵買馬,花大力氣辦了一份正經八百的電子報《The Daily》,然而推出以后,消費者并不買賬,投入很難收回來,硬著頭皮撐了一陣,實在前景不明,只好在虧損3000萬美元后關門大吉。
默多克未能成功,不等于別人也一定失敗。前些天,我碰到復旦校友、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聊起報紙突圍之路,力奮說,《金融時報》多年前開始網絡轉型,專門辦了一份收費閱讀的電子報紙,因內容新鮮獨到,目前付費讀者已占原《金融時報》讀者一半左右,電子報收入,也已占到報社總收入近1/3。
聽力奮如此一說,不由有些興奮。國內報紙何不仿效而行呢?也許,這會碰到不少困難,因為《金融時報》電子報并非將報紙內容照搬過去,而是全新采集,另行編發。這就等于專為讀者定制了一份電子讀物。物有所值,讀者甘愿付費。當然,另起爐灶,重拉隊伍,投入之巨是可以想象的。
國內辦電子報的另一難題,是法制環境不同。對于網絡版權的保護,我們在法律上幾乎還是空白,不少網站靠你抄我、我抄你獲取新聞,原創內容得不到有效保護。某人從電子報獲取新聞,立即無償轉發,不訂電子報者,豈非亦可受益,又何必付費去訂?而且,國內讀者至今尚未培養起付費閱讀電子媒體的習慣,網上都是免費,你卻要他付費,恐怕很難接受。
擺在我們面前有兩大難題,一是決心,二是環境。但只要真下決心去辦一份實實在在的電子報,什么環境、習慣之類難題,相信會在探索中逐步解決。而說到決心,國內紙媒的日子目前大都還過得去,由于體制原因,不少報紙尚有一定政策扶持,發行也有一定保護,從業者待遇似乎亦并未差到哪里。既然日子過得去,何必冒險探新路?這,恐怕正是國內報紙未見大膽突圍且見到顯著成效的原因。
無須否認,當今中國,手拿報紙讀得津津有味的讀者還不少。但有人推算,如今看報的人,大都是50后、60后和70后。再過一二十年,當80后、90后成為社會閱讀主體時,早已習慣電子閱讀的他們,還會買份報紙嗎?報紙還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嗎?到時再突圍,恐怕真有點晚了。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
更多詹國樞專欄文章請訪問經濟網
www.ceweekly.cn/special/zhanguoshu
【想看更多互聯網新聞和深度報道請關注樂購網官方微信。(微信號:樂購網)】
推薦閱讀
震后48小時,網友紛紛通過社交平臺及搜索引擎發布、查詢信息,帶來了災區尋人的需求。面對信息量的激增,新浪微博、百度、搜狗、360等多家公司相繼開通尋人專區。 昨日,新浪微博宣布開放震災尋人數據,與百度、搜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報紙從哪里突圍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423/26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