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提供產品/服務的展示,建立比較優勢
4、 影響購買決策,達成交易
現在我們看科技是如何取代以上職能的。
1、針對“發現消費群體”
品牌不夠響亮,企業苦于不能實現產品價值而到處尋找客戶。企業一般的做法是一方面收集市場數據,一方面放出銷售打單。
那么,科技是如何幫助企業發現消費群體的呢?
拿網購搜索舉例,網站會記錄用戶的瀏覽記錄和搜索行為,然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給某個用戶建立檔案,記錄用戶的偏好等。然后在下次的搜索結果中,推薦用戶可能喜歡的產品。
這是精準營銷,這幾年才出現的新技術。
當然,就算現在有新技術出現,企業也會繼續放出銷售打單,但是依賴度會大大降低。
個人以為,企業的科技水平越高,對銷售的依賴度也越低。這個沒有數據支撐的論斷,可以在各企業銷售部門人數(或者占公司人數比例)上看出來:沃爾瑪的銷售人數>微軟銷售人數>Google銷售人數。
2、針對“建立客戶關系”
其實對于這一點,我不知道科技做了什么。但是銷售“建立客戶關系”的目的在于把東西賣出去,僅此而已。
3、提供產品/服務展示,建立比較優勢。
舉一個實際生活的例子。
你想買一個電子產品。幾個柜臺前,不同公司的銷售或者售前做電子產品展示,先后展示自己的產品優勢,對比對手產品的劣勢。他們只關心把產品賣出去,從成交額中抽取提成,至于產品質量、維修,你還是打產品上的電話吧。他們也許會聽你的字,但不太會聽你的話,不太會關心你真的想要什么,也永遠不會說自己產品的劣勢在哪里,而且很多情況下對手也只能“攻擊”對手產品明顯的劣勢。而你永遠別想拿到一分詳細參數的對比清單;也別想知道購買過他們產品的客戶使用情況究竟是怎樣。
在眼花繚亂的產品展示、專業名詞術語輪番轟炸、需求緊迫的情況下,你沒有意識到你正被脅迫著快速做出魯莽的決策。
結果可想而知。
這樣的情景很熟悉。但是如果你能拿到一份所有產品的詳細參數對比列表呢?這樣你既可以對產品有全面的認識,又可以集中注意力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大大降低了不冷靜決策帶來的后果。
問題是這份詳細參數列表哪里能找到?
電子商務發展到今天,對比產品已經是必備功能,我就不做廣告了。
當然,銷售建立比較優勢的情景還有很多。只要可以“貨比貨”就可以,而科技正是幫你做這樣的事——收集數據,減少信息不對稱。
4、影響購買決策,達成交易
科技進步影響就是中間流通環節越來越少,交易成本越來越小,市場越來越平滑。這樣,就降低人的參與度。就是說降低了銷售影響買方決策的機會,也減少了中間囤貨商存在的條件。
很多人說,銷售是一門藝術。當然我也不反對。我沒有做過銷售,周圍卻有很多“藝術家”。但是,信息化社會和智能化社會似乎不太需要人們做太多藝術的事,或者說人們可以去做更藝術的事。
達成交易是一個談判的過程。就是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雙方進行博弈討價還價的過程。但是科技進步會使得信息傳遞成本越來越小,不對稱情況降低,也就沒有博弈的必要。
這樣,當所有功能都被替代的時候,角色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有人說,銷售永遠不會消失,因為世界500強企業的CEO,90%都是銷售出身!
我們可以冷靜的思考一下,“500強企業的CEO中90%都是銷售出身”是一個現象,而不是鐵律。在某一段統計時間區間內,或許是符合這一規律。因為在銷售環節科技可以取代認為因素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從長遠來看,下一個占世界500強CEO90%的角色,更多的可能是市場。
雖然我說當前的銷售角色會消失,但是目前“銷售”這一概念卻在改變,或者說功能上在升級和演進(比如顧問式銷售這個概念)。說不準它將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趣談2:電子商務的趨勢
雖然銷售的消失是一個趨勢,但是很多人最關心的是,究竟會從哪個行業開始?
說一句廢話,要看從哪里消失,就要看科技的觸角已經向哪里滲透了。
首先消亡的是走街串巷的貨郎,然后是供銷社,接著是百貨商店的銷售員,超市的促銷員,接下來是傳統賣場,傳統商務。也許傳統零售形式不會死亡,但是這種形式如果不進行產業升級,陣地會繼續退縮。
銷售,對于商家最理想的情況是“零庫存”,按照市場需求下生產單。購物,對于消費者最理想的情況是“送貨到家,貨到付款”。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商品從出場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分別會經過批發商、一級代理商、二級代理商等大概十幾種角色,增加保管費、運輸費、倒手費、標簽費、上架費、掃描費等幾十種費用,而且包含了各種稅收。
所以,無論是否從科技角度看,這種情況和理想的差距都太遠了。也就是說,有很大改進的空間。
個人以為,電子商務是傳統商務的全面升級。最大的區別僅僅在于:信息化水平不同。我覺得可以把電子商務叫做“電子化商務”,或傳統商務的WEB 2.0。
電商模式的公開敵人有三個,一個是大賣場,一個是傳統商務,最后一個是自己。真正的敵人是傳統商務。
當前激烈的競爭,是電商的資本優勢加信息化的優勢對抗這三大敵人的表現:
在與大賣場的對抗中,電商利用信息化的優勢,取代了大賣場(雜貨市場)從前的低位;
在與同行業競爭對手的對抗中,雖然產生了B2C、C2C等細分模式,但是仍然不斷掀起價格戰。因為都是電子商務公司,信息化優勢并不明顯,價格也差距較小,同質化嚴重,手中的王牌不多,前期拼資本,中期拼價格拼管理拼策略。但是不管拼什么,市場份額是有限的,在資本耗盡、價格屠殺之后,仍然無法造血,只有關門大吉。所以,在與自己的競爭中,打了平手。
在與傳統商務的對抗中,只有依靠互聯網信息化唯一的優勢,但是這種技術本身沒有技術門檻。所以,趁傳統垂直商務未醒來之前,電子商務小勝。也就是說,當傳統商務醒來也建立了互聯網平臺、接著電商企業的融資耗光后,就是這些電商企業撤出“別人的地盤”的時候。傳統的垂直商務打敗自己敵人,也就“升級”成為敵人——(本行業垂直的)電子商務。
經過三場戰役,電子商務模式取代了大賣場模式,通過細分創造了B2C、C2C等模式,驚醒了沉睡而強悍的傳統直營模式。三場戰役一勝、一平、(目測)一負。當然,讓對手得到自己的優勢,變成更強大的自己,僅對于模式來說也不能叫做失敗吧。
推薦閱讀
(速途網專欄 作者:莫謙)近日,偶然間看到了鬼腳七老師的一篇關于互聯網產品更新快慢的文章,文章先是列舉了幾款在PC互聯網中順應唯快不破的發展趨勢而成功的產品,然后又以移動互聯網舉例表示在網絡環境發生改變之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科技的未來(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422/266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