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加上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上發起的“全民數字追兇”,令反恐事半功倍。
4月15日波士頓在舉辦馬拉松比賽時遭遇連環爆炸襲擊,造成包括一名中國女留學生在內的3人死亡,170多人受傷。然而僅僅在4天之后的4月19日,美國警方就通過監控錄像鎖定2名嫌犯發出“通緝令”,并成功擊斃1名嫌犯,并繼續追捕另一名嫌犯。
美國當地時間18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對外公布了一段30秒的關于兩名嫌疑人的視頻,呼吁公眾幫助確定兩人身份。該視頻源自街頭某個攝像頭拍下的監控錄像。二人在畫面中一前一后行走,在爆炸發生13分鐘前出現在同一監控畫面中。
FBI的目的顯然希望通過媒體和社交網站的力量讓這些信息在全世界廣泛傳播“通緝令”,讓嫌犯最終無處藏身。FBI探員德勞雷爾(Richard DesLauriers)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總會有人認識他們,譬如朋友、鄰居、同事或是家人。”
嫌犯的照片及視頻引發全美媒體關切,紛紛中斷正常播報進行實時分析。各個社交網站和視頻網站更瘋狂轉發。
但實際上,本次“網絡追兇”的創意概念并非FBI原創, 自爆炸發生當天,過往曾協助警方破案的人氣社交網站Reddit上就有大量相片“證據”涌現,網民除了從照片“緝兇”,更有網民找出一個eBay用戶購買壓力鍋的記錄(炸彈是放在裝滿鐵釘的高壓鍋中爆炸的),又翻查舊新聞,希望利用“人肉搜查”協助緝兇。
繼而,在18日晚間警方追捕2名嫌犯爆發的槍擊案播報中,新媒體再次大放異彩。來自于沃特鎮年輕居民安德魯(Andrew Kitzenberg)從自己三樓的臥室望出去,目擊了整個警察和馬拉松爆炸案嫌疑人槍戰全過程,他隨后在自己的twitter公布了數張照片,并講述過程。幾個小時之后,他的臉已經出現在NBC頻道的全國新聞直播上。
自然,有人會擔心社交網絡上的流言種種、胡亂猜測會引起其他問題。這也并非沒有過先例: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爆炸案,率先發現炸彈的保安員吉維爾(Richard Jewell)被誤傳為放炸彈的兇徒,遭當局調查搜屋名譽掃地。
或許是出于相同的擔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質疑這類“網絡追兇”已成為電子“獵巫”,而非單純的法律協助。Reddit亦下了禁令,禁止公開這些所謂“可疑人物”的個人資料。就連德勞雷爾在公布照片的同時,亦強調: “這些照片應該成為唯一的——我強調是唯一的公眾所應該瀏覽并且幫助我們(搜索嫌犯的依據)”,“其他任何照片都是不可信的,并且不應該被錯誤地展示給公眾,并造成重要的執法資源的浪費。”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付景華對本報表示,警方使用社交網絡雖然看似新鮮,但其實是很正常的一個手段,以前警方會借助電視報紙發布消息。如今可以預見到,將來的發展趨勢是警方更多借助社交媒體的力量。雖然會存在眾說紛紜“真假難辨”的情況,但是無疑會有更多人看到。更重要的是,傳統媒體也都會從社交媒體上截取最新信息。相比以往傳統媒體點對點的采訪模式,針對社交媒體發布一則消息,等于一個采訪同時擁有了更多信源,更多角度。付景華曾就新浪微博管理制度發表過影響甚廣的研究。
【想看更多互聯網新聞和深度報道請關注樂購網官方微信。(微信號:樂購網)】
推薦閱讀
最近和朋友聊天,談的話題比較集中在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關系上。 他們中好幾位的企業都已是各自行業里的翹楚,做得非常成功。盡管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仍然比自己小很多,然而面對整個世界都奔向互聯網的趨勢,大家都很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波士頓慘案“數字追兇”令反恐事半功倍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30420/26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