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27日李開復炮轟做空機構香櫞以后,更多的人加入了戰團。
近日,李開復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其題目叫作《中國商界領袖聯名譴責Citron》,包括21名投資人、18名企業高管、4名投行人士和18名創業者。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在公眾眼球下拉開了帷幕。盡管支持聲不絕于耳,也有人以批判的態度指出,“他們中80%都被中概股做空者砸了飯碗”。
一些聲音則質疑了李開復的個人炒作和論戰背后的整套運作。
但有簽名者回應說,“這件事沒有私下策劃,就是一呼百應。”比如,青云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兼CEO葉東,在接到李開復在亞杰商會內發布的簽名征集郵件后,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聯署。
乾龍創投、起點創業營創始合伙人查立表示,針對中概股被做空,與李開復的交流已有多時,在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自愿選擇了簽名。
做出同樣選擇的還有華山資本合伙人、展訊通信創始人陳大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開門見山地說道:“這跟我們公司的利益有切身關系。大家都知道中國公司連遭攻擊對吧?展訊就是去年六七月被渾水攻擊過的一家”。
在一些創業者看來,李開復的做法很勇敢,鄉土鄉親的創始人趙翼認為,這不太符合常規意義上的中國人的行事方式。在他的眼中,中國的創業者往往內秀、不自信。另一位創業者表示,在國內對財務作假一類的事情司空見慣,看到渾水、香櫞等公司質疑中概股的時候,甚至會天然地覺得他們的質疑合理。
李開復說,“簽名人肯定是有選擇的,當然有些人并不愿意。”
搜狗CEO王小川無疑是聯署人中最出乎意料的一個。他回應本報記者提問時說,“開復牽頭的這件事大方向是好的,簽名有何不可?”搜狗內部人士也表示,香櫞做空報告里對搜狗的描述確實令人啼笑皆非。李開復在微博私信對王小川“愿意去回應一個把你們捧上天的公司”表達了尊敬。
實際上,李開復也聯絡過產業鏈上的其它機構,包括兩家對沖基金和5家投行,它們給出的回復大致是,香櫞這樣的公司沒有必要去搭理,“我們做投資都會做自己的調研,看自己的報告”,一家投行負責人告訴李開復。華興資本CEO包凡和易凱資本CEO王冉等四位投行人士則位列抗議名單當中。
9月5日下午,李開復微博再次更新,稱俞敏洪、孫陶然等五名商界人士亦加入聯署陣營。眾所周知,新東方教育集團七月末遭遇渾水公司的狙擊,剛在風口浪尖走了一遭。對于俞敏洪簽名的姍姍來遲,李開復告訴本報記者,俞敏洪前幾天沒上微博,看到之后立即同意簽名。
本報在此之前已聯系俞敏洪采訪,他本人未作出正面回應,但新東方公司方面表示,由于尚在接受SEC調查,調查內容包括VIE結構和渾水報告,遵照SEC規定,在此期間不能對相關事件發表任何評論。“俞敏洪在抗議書上簽字是一回事,但主動發表言論是另一回事。”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
論戰收兵?
李開復與香櫞大戰三個半回合,戰斗檄文往來七封。截至記者發稿時,香櫞還未回復李開復9月4日發布的第四封公開信。隨著周末的到來,這場論戰雖未鳴金,但已有了收兵的預期。
李開復認為,目前的效果已經達成了他的目的,“至少會引起美國人的關注,了解香櫞的不實之處,下次它再想發動攻擊恐怕沒那么容易了。再者,中國企業以后會有些意識,遇到情況可以發出自己聲音。”
對于這個預期,查立略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抗議香櫞事件對中國市場的意義遠大于對美國市場
——倡導市場化,不需要過多監管和政策法規,市場法則也能自然形成。正是如此,香櫞和抗議香櫞的聲音才可以存在。查立說,“這場游戲在美國沒什么,在中國就很敏感。事情的關鍵在于教育中國”。
對于論戰可能達成的效果,趙翼說,“這不會是一件短期內見分曉的事”。但至少讓中國的創業者和投資人聯合了起來。更重要的是,創業者在香櫞們前面有了更多的危機感,反而會促進行業自律,敦促中國的創業公司遵守游戲規則,并且懂得用規則保護自己。
而下一步怎么走,李開復并沒有明確的計劃,“沒想那么清楚,邊走邊看吧”。雖然創立了“香櫞詭計”的網站,但維護起來恐怕太耗精力,更不用說請調查公司之類。
王小川向李開復提出了一個建議,“香櫞詭計”指向安德魯·萊福特及其做空公司,針對點有偏差,如果將重樹中國企業的信譽作為主旨,效果會更為持久。
但李開復是否還需要在這上面繼續做文章,人們不得而知。
在實戰層面,陳大同則透露,已有數家中概股公司準備對不實的做空行為提起法律訴訟。
美國上市的遠慮近憂
“因為我們投的項目,80%都是要去美國上市的;長期來說,美國市場的氛圍肯定會對我們產生影響。”李開復在多個場合公開表明了自己的抗議緣由。
葉東透露,青云創投所投的公司在海外上市已經深受影響:一方面,已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縮水,而投資方手中還持有股票;另一方面,準備上市的企業障礙重重,其中之一在去年香櫞狙擊中概股時“躺著中槍”:這家公司的上市路演撞上了知名的東南融通事件,香櫞得手之日,距離其預備上市日僅有兩天。葉東說,“從那以后,中概股就一直籠罩在陰云之下。”
這位專注于環保產業的投資人還認為,從長遠來看,中概股風波對美國資本市場也是不利的。此前,中國占據了美股上市公司數量的第一把交椅,“特別是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和2010占了很大部分。”
其它公司對美國上市的信心也開始動搖。包凡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華興資本的一些客戶已經開始詢問除美國外的其它上市渠道。他說,“雖然美國是中國創業公司默認上市地點,但接下來一年將真正考驗部分擬上市公司決定在哪里進行IPO”。
盡管有查立等投資人認為,一些處于早期階段的項目距離上市還有很長距離,不需為此過分擔憂。但創業者們仍不免自危。趙翼坦言,中概股當前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司未來上市地的選擇。
他告訴本報記者,同互聯網和消費類行業的一些普通創業者一樣,他“不想與國內的公權力和審批制度打交道”,而對境外市場抱有更大的好感。數位創業者表示,他們原本對香港、日本、歐洲股市都關注過,但最青睞的還是美國市場。
“可是,信任是個非常稀缺的資源。一旦信任受損,交易成本將不可預估。”趙翼不無憂慮地說道。
如何應對渾水、香櫞?
背景: 8月27日,李開復發表了質疑做空機構香櫞的文章,認為不知香櫞到底是打假的還是造謠的?
此后,李開復與香櫞進行了幾輪“隔空論戰”,并且發起了聯名譴責香櫞的公開信。
那么,那些想在美國上市的創業者們,該如何應對渾水、香櫞之類的做空機構呢?
為此,記者分別采訪了創業者、投資人、律師。
華山資本創始合伙人、展訊通信創始人
首先,想登陸美股的創業者,要反思是否有必要在美國上市,除此之外,能不能考慮其他地方,比如香港或者內地。因為上市地點和你的產品用戶在什么 地方密切相關。比如展訊做的芯片,絕大多數用戶在內地,美國股民并不是直接用戶,他感覺不到產品的價值,可能也看不懂你的商業模式。文化的主客場很重要。
如果要選擇在美國上市,必須先了解那邊的游戲規則,哪些事可做,哪些是不可做,他們的指標是什么。
某些中國公司,早期通過OTCBB等方式上市成功,本身存在問題,之后遭遇做空公司伏擊。實際上,這些做空者中,就包括了當初幫助他們上市的一些人,對他們的情況非常熟悉。
在美國上市是報備而非審批,更關鍵的是上市之后怎么跟美國的投資者和股民溝通。一定要有一個思想準備,用好的方法和渠道來溝通,選擇適合的人來做這件事。
葉東
青云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兼CEO
中國的財務造假出現的頻率很高。對美國人來說,信息不對稱,投資人和股民基本不是中國這些公司的用戶,無法直接體驗他們提供的服務,有時只能片面地被香櫞這樣的中介性機構所引導。
我覺得沒必要非跑去美國上市,香港也可以是個不錯的選擇。干嘛非要跑到別人的場子里,希望人家了解你?
在道義上支持李開復的同時,我們要找到現實的應對之道,比如,如何轉板上市,如何加強自己財務的真實有效性,如何加強跟投資人和股民的溝通,讓香櫞這樣的公司站在中概股這邊。
王乾
美國凱威萊德律師事務所(Cadwalader, Wickersham&Taft LLP)律師
針對香櫞公司這樣的做空行為,在法律程序上走通的案例并不常見。
如果香櫞公司的報告確有不實并且它積極參與了針對報告中所涉及中國公司的做空交易行為,有可能會引起美國證券監管部門(SEC)的關注或調查, 甚至以擾亂市場正常交易秩序的名義追究其責任。此外,如果能夠通過調查證明香櫞公司的不實報告造成了公司的實際損失,那受損失的公司也有可能直接提起相應 的訴訟,進行損失補救。但是,如果以上兩個條件不能夠滿足,那么香櫞公司的行為只會被認定為是一個單純的市場性行為,而不會受到法律層面上的指責。
對于那些想要赴美上市或者已經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它們想要在現在這樣一個敏感時期為自己正名,就需要努力加強自身公司治理,達到甚至超過海外 市場的法律或監管的相關標準,同時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司結構,確保自己的合法合規經營。現在市場上已經有企業采用新的公司結構控制模式來取代飽受爭議的 VIE結構,在多個層面對其進行結構修正,從而以一個健康和正面的姿態參與到國際競爭當中。
推薦閱讀
電商間的價格戰還在繼續,這似乎已經成了一場剎不住的游戲。毫無疑問,電商價格戰如果不踩下理性的剎車,那將是渠道商與供應商的一場共同災難。 當行業信譽在價格戰后遭到普遍質疑時,電商們又遇到了更大的誠信危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李開復香櫞大戰始末:傳數家公司擬提訴訟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21229/11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