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因為東西不怎么樣,但還是被迫給好評而心情不爽嗎?或者每天因為種種壓力憋悶而無法釋放?本店只接受差評,用來發泄您的各種不爽。”昨日,某 雷人網店引起“圍觀”,一款名為“只接受差評”的商品售價0.1元。店主表示:“我們這兒就是買家講述網購悲慘遭遇的發泄場所。”對此,網購達人方女士驚 訝地說:“只接受差評?這可是網店大忌啊!”
圍觀 網店商品只接受差評
“差評不是給店主,而是給讓你不爽的事。拍下后確認收貨,你就可以大罵特罵,收獲一份好心情。”昨日,一款名為“只接受差評”的商品成為網上頗 受歡迎的寶貝。記者在該網站搜索“只接受差評”字眼,一共出現三家店鋪,相關商品售價分別為0.1元、1元、9.99元。店中均描述稱,買家購買成功后就 可以在“評價詳情”里講述自己在網購中的悲慘遭遇。三家店鋪中有關上述商品的瀏覽次數,總計竟高達近2000次。
發泄 店鋪成網友訴苦場所
“前幾天網購了一雙耐克運動鞋,到手一看和實體店里同號鞋差太多。于是,我就給了一個中評,沒想到之后連續接到賣家電話,讓我把中評改成好評或者刪掉評價。賣假貨還這么囂張,簡直就是強盜!”昨日,李女士拍下“只接受差評”,講述了自己的遭遇。
除李女士外,不少網友都在該商品頁面中傾訴著網購中的郁悶事兒。“黑玫瑰”寫道:“我在網上買了一臺手機,店主明明說是未拆封的臺灣原版,可打 開一看里面機器系統都變成簡體中文版,明顯是動過的!”隨著瀏覽次數增多,“只接受差評”不僅供網友講述網購噩夢,也成為他們對學習、工作、生活的訴苦場 所。
律師 網購雙方均應實名制
作為買家,通常喜歡以店鋪信譽級別及對某件商品的好評度決定購買行為;而對賣家而言,信用評價則是其誠信度的重要標準,一個“差評”就可能失去 不少潛在客戶。為了一個“差評”,賣家不停騷擾買家,甚至對簿公堂的事并不鮮見。“只接受差評”這一商品,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種諷刺。
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主任薛洪增認為:“信用評價是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評價內容應該客觀公允。若買賣其中一方對另一方的評價存在異議,可以憑證 據向購物網站申訴。若賣家以修改信用為由進行威脅,甚至透露買家個人信息,買家可以通過提起民事訴訟維權。與此同時,相關網站應加強買賣雙方的信用管理, 待條件成熟時可對買賣雙方均要求實名制。”
《城市快報》
推薦閱讀
晨報訊(記者 張黎明)支付寶股權轉移的談判還在進行,而談判始終懸而未決的后果已經出現,雅虎將被股東們起訴。 昨日,一家名為Kendall Law Group的美國證券公司宣布,將代表股東對雅虎發起一項集體訴訟,訴訟將針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購“只接受差評” 稱為網友提供發泄場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0609/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