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蘋果全部產品銷售渠道看,Mac電腦和iPod音樂播發器的渠道,與其他PC廠商等并無太大差異,但iPhone和iPad渠道蘋果更為強勢。
目前,iPhone手機和iPad在中國的正規銷售渠道只有Apple Store在線商店、Apple Store零售店和中國聯通,以及蘇寧、百思買等極少數授權大型渠道商。
按照蘋果總部的規劃,由于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蘋果計劃兩年內將在華的Apple Store零售店增至25家,逐漸增強蘋果的自身渠道力量。
事實上,蘋果在中國的營收仍有大量的潛力未被挖掘,蘋果的強勢態度,對此不緊不慢。比如中國市場仍然充斥著來自美國和中國香港等地的“水貨”,中國電信也希望盡快引入CDMA版的iPhone 4,而3G版本的iPad也待入華。今年蘋果還將發布iPad 2 和iPhone 5,一個巨大的中國市場只是在等待蘋果發力與否。
眾多合作伙伴僅分享不到三成利潤
招商證券研究員何金孝表示,蘋果iPhone手機的毛利率是行業平均值的2倍以上。比如其iPhone成本也就約為200美元,估計利潤中20%~30%屬于各個合作伙伴或者制造商的,蘋果自己所賺利潤可能占據了全部利潤的60%~70%。
從每年蘋果公布的年度供貨商社會責任進展報告就可見一斑,比如2010年報告中指出,約有54%的代工廠讓員工超時工作,24%則是支付薪資少于蘋果規定的最低額,另外還有37%的工廠未能遵守蘋果制訂的反歧視規范,有三家工廠甚至有雇用未成年員工的狀況,這都是供貨產業鏈的低利潤率“惹的禍”。
國金證券分析師陳運紅則透露,蘋果產業鏈上游是電子元器件,包括芯片等,中下游就是設計與生產,然后是平臺與軟件,接下來是營銷和內容提供商。就是這么一條長長的產業鏈上的多家公司共同分享其中20%~30%的利潤。
而該部分的利潤分配對各公司來說也多寡不均,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就曾透露,蘋果依靠創新賺取應得的豐厚利潤,富士康也拿到該賺的利潤,蘋果的大部分iPhone和iPad都由富士康組裝制造,而富士康也對模具等部分進行了制造工藝的創新。但總的來說有多大價值就拿多少利潤。
當然,也有很多公司從中獲益。中國臺灣股市有蘋果供應商板塊概念,比如宸鴻是蘋果iPhone及iPad觸控屏幕供應商,去年10月掛牌上市,首日股價漲幅就近130%,今年將在大陸大舉擴產。南玻和萊寶高科因為成為蘋果間接供應商,提供觸摸屏玻璃,也都受訂單刺激,開始擴產,在股市中受到追捧。
但iPhone與iPad的約百家中國制造代工廠行業利潤率卻無法與蘋果相比,比如富士康提供的iPad外殼占成本的9%,富士康組裝費占iPhone成本3.5%,從財報來看,富士康的毛利率是2.8%,與蘋果40%的高毛利率相去甚遠。
推薦閱讀
為維權27位音樂人向百度宣戰 并且要求索賠685萬元高額賠款
北京晚報(記者劉穎)昨天,十三月唱片攜歌手川子、馬條、山人樂隊以及作品授權歌手周云蓬、李志、秋野、洛兵、沈慶、吳夢奇等27位原創音樂人正式向百度公司發出律師函,訴求MP3侵權費共685萬元。 這是繼上周末,喬羽、>>>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0121/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