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麥考林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也是上市以來發布的第一份財報。財報顯示,麥考林第三季度凈營收為5530萬美元,凈利潤為80萬美元。“華爾街注重的是毛利率。”一位行業分析師指出,麥考林第三季度毛利率為39.7%,低于去年同期的43.7%。與此相印證的是,在麥考林的兩起訴訟中,都提出了“麥考林的毛利率已經受到了成本和費用上漲的負面影響,使業績不可能達到IPO時的預期。”財報公布第二天,麥考林的股價大幅下跌,最高下跌近40%。上市“蜜月期”剛過,股價在很短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上演了“高臺跳水”,從最高的18.5美元跌至6.85美元(截至美國時間12月10日收盤)直接擊穿發行價。美國東部時間12月30日晚1點麥考林最新價7.19美元。
納斯達克前首席代表徐光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時說:“SEC有上市標準、監管要求,納斯達克交易所有公司治理要求,披露信息是投資者做決定的依據,預測誤差在正負5%上下范圍內,還可以接受,如果誤差大于15%,投資者就有被詐騙的感覺了,有關監管機構可能就要問了,如果上邊覺得解釋可以接受,還好,如果認為解釋不可以接受,就會電話詢問、或者派人立案調查,因此會有各層次的處理方式。也許在中國‘沒事’的‘預測誤差’,在美國就可能‘有事’。發生這樣的事情也不是說這樣的公司不好,公司遭罰款時有發生,這是美國的習慣,市場經濟起訴事情多,要看屬于什么性質?重大到什么程度?是否涉及犯罪行為,刑事還是民事案件?在美國也有很多散戶通過廳外解決——‘私了’”。
對此,香港證券專業學會專業委員、著名金融和投資銀行家、招商證券(香港)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溫天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資本市場上市不是松,簡單的背后是信任,其把關的責任拋給了中介和上市公司等,如果信息披露不準確,有欺騙、誤導嫌疑,對付你的除了SEC,還有美國一些法律制度,各方面監管,責任嚴重就很難辯論,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回應:訴訟請求沒有依據 經營正常
針對這一事件,位于北京地安門的麥考林店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說:“我們不是加盟店,我們是直營店,麥考林線下店的模式并不一樣。”
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光顧北京新中關麥考林店暗訪,店面還算寬敞時尚,展示著各式女裝,記者一進店,服務員就熱情地喊:“歡迎到麥考林”,記者環顧左右四周的服裝,五折優惠的大牌子很是醒目,記者看到有一兩面穿靚色羽絨馬夾。
記者(指著馬夾):“這多少錢?”
服務員:“159元”。
記者:“麥考林店不是平價路線嗎?這也不算太便宜吧?”
服務員:“這已經是打折后的,原來售價是219元,這要在大商場買得300元左右。”
記者:“麥考林在美國被起訴你們知道嗎”
服務員:“不知道,我們只管賣好衣服。”
記者:“你們店是加盟店嗎?一共有幾人?”
服務員:“我們新中關店是公司的直營店,我們這里一共有七人”。
記者又電話采訪北京地安門麥考林店負責人,她對證券日報記者說:“我們不是加盟店,我們是直營店,麥考林線下店的模式并不一樣。”
北京學院路華聯麥考林店有關負責對《證券日報》記者說:“麥考林網下實體店在逐漸增多,很多是加盟店,定位合理,主要是針對大眾消費,與別的品牌比價格便宜,各店的盈利情況不太確定,本身定價低成本高。”對于麥考林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影響,她回答說:“也沒什么特別的,就是知道麥考林的人多了,麥考林在美被集團訴訟我也聽說了,具體情況不清楚。”
推薦閱讀
在收購DMG一年之后,華視傳媒突然對DMG原股東提起訴訟,稱收購時DMG涉嫌財務造假。 12月29日,華視傳媒(Nadq:VISN)公告稱,公司與旗下子公司Vision Best已于12月27日向數碼傳媒集團(DMG)前股東提起訴訟。多家機構被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上市公司麥考林遭訴訟案暫定民事案件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guandian/yejie/20110101/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