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先是福布斯中文網爆料:掛號網近日完成3億美元融資,如若成真,掛號網總市值已超過15億美元,是中國其它幾家領先移動醫療公司市值總和。這個消息出來后,筆者向業內人士求證,有人說是3.5億美元,還有人說是4億,那么具體數額是多少呢,今天掛號網官方終于回應了——
微醫集團(掛號網)本輪融資總額為3.94億美元,由高瓴資本、高盛集團領投,復星、騰訊、國開金融等共同投資。
以上金額來自掛號網(微醫)9月24日線上發布會,虎嗅不做任何背書
嘖嘖,3.94億美元吶,當有人問道:“這是健康領域單筆最高投資金額嗎?”掛號網回應是:“是的”。到底是不是,讓人存疑。在面對如下問題時:“掛號網現在開始盈利了嗎?有人說掛號網雖然融資這么多,但實際是在虧損?這個能否解讀一下?”掛號網方面選擇了回避:“今日僅能回答本次戰略發布的事實性信息。”
“事實性消息”顧名思義就是“事實”嘛,這五個字我們就記下了,至于下文將要提到的掛號網這次線上發布會所公布內容的真實性,筆者不做任何擔保。在掛號網“大方”的承認其獲得“健康領域單筆最高投資金額”后,卻在是否盈利這個關鍵問題上選擇回避,想想也屬人之常情。好啦,話不多說,下面擇要貼出掛號網線上發布會公布的內容,及針對這些內容小伙伴們提出的一些問題:
D輪融資怎么就成C輪了?
掛號網(Guahao.com)由騰訊、F&H、Morningside等國際著名投資基金共同投資。2014年,掛號網獲得B輪融資,即騰訊領投1.065億美元,刷新了移動醫療健康領域融資記錄,外媒把掛號網與小米等共同評為中國最具價值的15家市值10億美金以上未上市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既然騰訊領投1.065億美元在此次掛號網公開的消息中是B輪,那么此次融資就是C輪,但據業內人士表示是D輪,那么我們來看下之前的報道:

以前也沒見掛號網出來澄清啊,這次融資消息發布后,之前的C輪就變成B輪了,這里肯定有貓膩,至于具體原因是什么請自行腦補。
別叫“掛號網”啦,要記得用“微醫”啊親
掛號網母公司“掛號網有限公司(Guahao.com Limited)”更名為“微醫集團有限公司(WeDoctor Group Limited)”,旗下包括3個業務品牌:掛號網(guahao.com)—微醫集團的Web入口;微醫(We Doctor)—微醫集團的移動互聯網平臺;微醫ACO( 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 ,責任醫療組織)—微醫集團的健康保險體系。
消息一出,有人就問了:“更名微醫集團是否代表掛號網將從一個現行醫療體系的協助者的角色,向未來醫療體系的核心轉變?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微醫集團將如何與現有的醫院合作?”“掛號網更名為微醫,有借微信微時代傳播的意思嗎?如果以后又有新的傳播形態出現,會不會再次更名?”這臉打的,以后“掛號網”這三個字就不能用了,要記得用“微醫”啊親。
4.5億美元、“三大戰略”,投入這么多,靠什么收回來?
戰略一:用3億美元構建全國分級診療平臺
今年3月28號,掛號網正式發布了醫生在線協作組織——微醫集團。微醫集團最大的特點,就是希望通過團隊醫療的方式,更好地促進醫、患匹配優化,實現分級診療落地。微醫集團將微醫平臺連接的全國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計劃用15個月的時間連接100萬基層醫生,將微醫平臺發展為“全國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
“微醫集團”重新定義了醫生的組織和協作形式,通過互聯網將專家的品牌、經驗和年輕/基層醫生的時間進行匹配優化,使跨區域甚至跨學科的醫生可以結成團隊,共同為患者提供線上線下全程醫療服務,以團隊協作形式助力國家分級診療政策的實現。2015年底,微醫集團中的專家團隊數量會達到5000組,聚集至少30萬醫生,探索通過互聯網的團隊協作助力構建中國分級診療體系,幫助患者就近看好病。
那么問題來啦:
分級診療政府搞了這么多年都沒成功,核心問題在哪兒?為啥微醫就能解決?
連接100萬名基層醫生,他們加入微醫的動力是什么?
如何引導患者掛基層醫生的號?
這與之前的掛“微醫團隊”號的區別是什么?
分級診療的具體過程是怎么樣的?如何克服這個過程中的困難?
戰略二:推出“責任醫療計劃”
在現有超過200萬健康險用戶的基礎上,微醫集團將推出微醫“責任醫療計劃”(微醫ACO),為億萬家庭提供便捷、高效的醫療及健康服務保障。微醫ACO類似互聯網的“美國凱撒醫療集團”,以家庭為單位為用戶提供三級醫療服務、精準健康管理、醫療費用保障。
問題如下:
AOC有無具體的實現時間表?
現在200萬健康險用戶都是醫生嗎?
未來的健康險是面對家庭,這個運作過程是什么?
醫療責任險計劃,這個是對普通用戶的嗎?是那個保險機構合作?
戰略三:用1.5億美元建設5大區域手術中心
記得之前虎嗅作者Dr.2曾表示:掛號網借助了體制內的醫生,但是最終是想把體制內醫生和患者釋放出來,未來建立體外循環,卻未必會進行類似實體重資產投入。這次看來掛號網原來的路不太好走,也要投資建“區域手術中心”了。
計劃投資1.5億美元(從本輪融資中投入9400萬美元,從公司儲備資金中追加5600萬美元)在全國與優秀的醫療機構共建五個區域手術中心,為1億1000萬微醫集團用戶提供線上線下閉鏈的醫療及健康服務保障。
問題如下:
區域醫療中心將和現有醫院合作還是自己搭建,審核下來了嗎?
建手術中心,會有政策障礙嗎,與政府如何協調的?
區域醫療中心的醫生資源是聘請制還是和醫生集團類合作?
在全國與優秀的醫療機構共建五個區域手術中心,哪五個地方,哪些醫療機構合作啊?主要針對哪些疾病?
去年掛號網董事長兼CEO廖杰遠表示,當時靠平臺自身可以維持日常運轉,主要是靠醫療保險。今年年初,廖杰遠表示:“‘掛號網已經成了為數不多的號稱可以盈利’的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去年在保險的部分,掛號網就有幾千萬的營收”。現在平臺新戰略需要投入4.5億美元新的盈利點在哪里?平臺從分級診療和手術中心有分成嗎?如果沒有的話,投入這么多,靠什么收回來呢?
推出快速約名醫服務“微醫快約”,真有這么美好嗎?
“微醫快約”旨在解決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致力于幫助億萬患者快速找到對癥專家,并就近就醫。“微醫快約”面向的目標用戶是:身體不適,但不知該去哪個醫院、或找哪個科室、或找哪個醫生;某一專家太熱門,通過普通掛號方式約不到;得了疑難雜癥,但不知道哪個專家最擅長。
用戶只需在“微醫快約”頁面提交病情描述等相關信息,掛號網分診中心專業人員將根據用戶所在地、期待就診時間及病情描述等信息為用戶合理匹配最適合的專家。
雖然微醫表示此次發布的是“事實性消息”,但看到如此“貼心”的快速約名醫服務,小伙伴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應該不是真的吧?——用戶個人認知水平的參差不齊,部分用戶不能準確描述病情,一個病情可能對應的病因有幾十種,僅僅根據用戶提交的病情描述就可以匹配相應�?频尼t生么?如何避免匹配不當的情況,這其中是否還有個算法設計或者在線有醫療背景專業的工作人員來把關,還是其它?
對于以上這些問題,微醫方面表示:9月28號,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杰遠將在線接受專訪,“觀點、戰略、方法等內容將由廖總親自解讀”�?磥恚荒苣托牡却龓滋炝恕�
這么做不怕遭到醫院的抵制嗎?
掛號網以往的商業模式是協助公立醫院掛號,利用互聯網技術公平分發公共資源。既然是公共資源,那么就無法直接牟利的,也不能加價。廖杰遠也表示之前維持日常運轉主要是靠醫療保險。
在《所有宣傳以幫助醫院為目標的移動醫療公司,都在“耍流氓”》一文中,虎嗅作者@Dr.2表示:隨著掛號網體量越來越大,成本不斷高企,之前收取的一些相關衍生費用無法持續,即使風投資本大量投入也必須找到“終極商業模式”,因為他們并不是雷鋒,那么隨之而來的微醫模式是必然的選擇。按其目前的設計,主要是為原有公立醫院體系中的好醫生(包括團隊)與普通患者建立一個平臺的,短期來看似乎也可以幫助醫院提供知名度,但從長遠來說,是醫院的對手盤關系,如果連這也看不明白,那院長可以回去賣紅薯了。
所以未來微醫在醫療行業推廣中必然遭遇強烈的摩擦和反彈,而不是真像大批媒體報道、掛號網軟文里描述的那樣一帆風順,那是“童話故事”。很多人包括掛號網內部也心知肚明,于是這變成了“皇帝的新裝”,卻沒有人說破。
移動醫療進入下半場,大戰一觸即發
有坊間傳言,最近3億美元以上的融資,掛號網先行,2個月后,會有另一家宣布。
虎嗅作者@劉謙曾撰文表示,現在移動醫療公司體量不大,互相的競爭感不強。等幾家大公司天量融資到位,我們可以預計在幾個大領域,如掛號、網絡問診、醫藥電商、醫患溝通隨訪等接下來會有殘酷的戰斗。最簡單的戰術就是用錢把對方燒死,把用戶門檻抬高,自己做得好壞不重要,只要自己在大戰之后還活著,重金之下,產品、運營都不再重要。風投在早期廣撒網之后就會對有苗頭的項目重金投入,為殘酷的絞殺戰提供源源不斷的彈藥。
隨著移動醫療下半場拉開戰幕,第一梯隊的數個“巨獸”都已經或即將融得超量資本,開始血腥的補貼擴張收購重組整合戰,這也導致投資者再難下決心去“寒門”里挑選“貴子”,整個行業的資源和人才逐步向“托拉斯”靠攏,沒錯,大戰一觸即發,和平年代已過去。
推薦閱讀
E租寶華麗宣傳背后的真相 E租寶一家起步于三線城市(安徽蚌埠)的金融平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累計投資額已經超過90億元,E租寶的企業宣傳廣告鋪天蓋地,在黃金時段>>>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宣布3.94億美元融資的掛號網,投入4.5億美元跟醫院“作對”,為什么?圖什么?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daohang/29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