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網3》“安史之亂”首測火爆開啟,整個大唐王朝由盛世動態演變為亂世,烽火連天的戰亂時代終于來襲:全新江湖重現真實歷史劇情發展,武林風云突變,歷史上的眾多知名人物均書寫了不朽的傳奇。《劍網3》歷史NPC原畫今日首曝,帶你走進一個別開生面的風雨唐朝。
開服時間:2013年5月8日16:00
測試服務器:
安史之亂測試區:山雨欲來/黑云壓城
注:以往體服賬號資格已經全部清除,每位玩家都將在同一起跑線重新申請測試資格。登陸《劍網3》測試服須使用多版本客戶端進行登陸,請先準備好最新的正式服客戶端,然后下載《劍網3》多版本客戶端登陸轉換工具,轉換完成后即可選擇登陸測試服。
【亂世禍首】安祿山

安祿山
為了將象征著大唐由盛轉衰的大事件以更為精彩紛呈的形式展現,《劍網3》“安史之亂”資料片對禍首之一的“安祿山”進行了重新考據,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祿山”這個詞并非他的種族突厥人所有,而是和粟特人信仰波斯的祆教有關,源出波斯語。在史料敦煌文書里是“光”、“明”之意。
安祿山以祆教光明之子名號起兵,收納眾胡。血眼龍王麾下的偽明教與阿薩辛下屬紅衣教紛紛投靠,各大勢力卷入戰亂。756年7月10日,潼關失守。7月14日,玄宗西逃。7月21日,安祿山進占長安。玩家將在戰亂的五大場景中親自了解安祿山的所作所為,并有機會進入“大明宮”為天下蒼生而戰!
【偽晉王】安慶緒

安慶緒
安慶緒是安祿山次子。初名仁執,善騎射,唐玄宗賜名慶緒,為安祿山都知兵馬使。在盛唐時期,安慶緒表面孱弱,但實則暗藏心機,野心極大。安祿山發動叛亂稱帝時,封晉王。安慶緒統領“狼牙”大軍,籠絡天下能人為自己效力,一來為自己打探消息,二來負責暗殺與自己敵對的王公大臣。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
李隆基,亦稱唐明皇,是《劍網3》前10年劇情中大唐的最高統治者。712年至756年在位。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最高統治權。執政前期唐玄宗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元盛世正是唐朝極盛之時。在位后期因獨寵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安史之亂后,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遭遇軍變,為平息眾怒,在楊國忠死后決定犧牲楊玉環而保全自己,在貴妃“死”后心灰意冷,不再眷戀江山……
【楊貴妃】楊玉環

楊玉環
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無出其右者。天寶四載,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建寧王李倓暗中策動,由明教策動在神策中的臥底陳玄禮發動軍變,并在處死楊國忠后,請誅“禍根”楊貴妃。臨死之前,楊貴妃請求為唐玄宗跳最后一支舞。此時,曾受貴妃與皇帝恩惠的老將郭子儀想出計策,以龜息丹假死保全了楊貴妃之命,請玩家前赴一線天,護送楊貴妃平安離去……然而李倓和安祿山都查知了此事,并派出高手圍追堵截,其中李倓欲圖將其徹底誅殺,安祿山則想把楊貴妃據為己有,多方勢力在五人秘境“一線天”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唐肅宗】李亨

李亨
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元獻楊皇后。原名李玙,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在馬嵬驛暫歇時,建寧王李倓(鈞天君)暗中促成父親李亨與明教教主陸危樓的秘密會面。李亨與陸危樓最后達成協議,明教若能幫助李亨逼宮奪權,則撤銷破立令,承認明教正統宗教的身份并協助其傳教。
【宰相】楊國忠

楊國忠
本名楊釗,中國唐代玄宗時外戚,權臣。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南)人。武則天時麕臣張易之之甥,楊貴妃堂兄。本名釗,玄宗改其名為國忠。天寶初,楊貴妃得寵,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欲結為內援,使楊釗攜財賄入京,楊氏姊妹薦于玄宗,累遷監察御史。宰相李林甫曾與之勾結以危害太子,陷害政敵。他善于窺測玄宗好惡,得其歡心。狼牙與楊國忠達成秘密交易,兩人一內一外,安祿山統領大軍正面攻打,楊國忠與其偽裝為政敵,實為盟友,率凌雪閣作為內應,目標為平分李唐江山。
【觀軍容使】高力士

高力士
高力士 (684—762)唐宦官。本姓馮,因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高州良德(今廣東高州東北)人。玄宗時任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見信于帝,四方章奏都經其手,開宦官擅權之先例。肅宗為太子時以兄事之,,宗室弟子呼之為“翁”,將相與之攀援。封齊國公,勢熾朝中。高力士是大內第一高手,武功深不可測。玩家在“華清池”回憶錄中可以直接領教高力士的化骨綿掌。
推薦閱讀
速途網訊 什么在整個特倫大陸上最引發爭議,誰才是整個游戲中最強力的英雄?那些琳瑯滿目的合成英雄有什么優勢可以傲嬌的?普通的英雄技能如何演變成炫目的橙色技能?《靈魂圣塔》英雄進化推薦第二期,繼續向光輝勇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劍網3》安史之亂歷史NPC原畫首曝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danji/20130510/26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