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泰紅牛發生糾紛以來,特別是2019年天絲紅牛在中國市場上拉開市場戰,消費者對貨架上的三個紅牛至今仍分辨不清有什么區別。
泰國天絲在各大媒體平臺不斷重復表示看好中國市場,要加大“在華投資”信心。中國紅牛最近卻發文硬杠,譴責其隱瞞事實、欺騙公眾。
紅牛如何在中國注冊成功商標,誰的紅牛?
1993年,泰國天絲創始人許書標在海南合資設立海南紅牛飲料有限公司,試圖進入中國市場。但因“產品標準”不符合原衛生部審批要求,而無法在中國生產。直到后來,與華彬集團創始人嚴彬合作,才使得事情得以轉機。
1995年,由華彬集團及創始人嚴彬牽手中外企業合作,解決了紅牛在中國的市場準入和商標注冊兩大難題,紅牛才得以進入中國市場,并在以后近30年全權負責中國紅牛經營生產和銷售。
“紅牛”“Red Bull”和“雙牛圖形”三個商標目前在中國注冊所有人歸泰國天絲和RedBull AG共同所有。但這個商標的各個組成部分也有不同的來源:英文“RedBull”最先是泰國許氏家族在歐洲的合資公司注冊所有;簡體中文“紅牛”兩個字來自嚴彬,其中的“紅”字據說還是嚴彬親自所寫;至于最為主體的“雙牛圖案”,則和一份商標轉讓協議密切相關。這個圖案的一個近似圖形最早是浙江金華斗牛游樂中心在1994年1月注冊成功的,比泰國天絲申請時間早了10個月。1995年6月14日,金華斗牛游樂中心還與金華市乳品實業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同意將第32類商標部分所屬商標所有權轉讓給金華市乳品實業有限公司。嚴彬委派籌備中的合資公司董事、時任深圳中浩集團董事長李若明出面與“斗牛”商標的所有人進行反復協調溝通,花費了大半年時間,金華斗牛游樂中心、金華市乳品實業有限公司同意轉讓這枚斗牛圖案商標所有權。
此后在嚴彬的主導運營下,以大手筆廣告投入贊助1996年央視春晚,春季糖酒會,簽約NBA戰略合作伙伴、國家羽毛球隊合作伙伴、中超聯賽官方合作伙伴等進行體育營銷。持續的品牌營銷投入以及渠道建設,才達成中國紅牛飲料在國內市場從0到200億元的年銷售市場規模,成為中國功能飲料的第一品牌。
20年未參與實際運營,卻聲稱拿到批文,誰是正宗?
在某媒體7分鐘專題中,泰國天絲聲稱1995年就拿到了原衛生部對其產品生產許可的批復文件,報道中稱“天絲集團海南工廠歷經數月,在有關部門功能性與安全性的雙重論證后,1995年年末,天絲集團終于拿到了生產上市最關鍵的——原國家衛生部對配方許可的批復,獲得進入中國市場的入場券”。
事實上,專題報道中展示的文件并不是無條件準予生產的“許可”文件,而是有條件需要在調整配方成份含量后才能生產的文件,是要求“整改”的文件。也正是這個文件,當時紅牛飲料進中國市場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衛監發(1995)第13號文件)
而當時海南紅牛大股東和董事長是泰籍華人張光利,泰國天絲也自始至終從來沒有獲得過原衛生部任何批文。1993年,泰國天絲時任董事長許書標與張光利在海南投資折戟,就是因為泰國原產的紅牛飲料配方成分含量不符合中國相關規定,無法獲得中國相關部門的生產許可證。當時這份衛生部文件允許海南紅牛生產紅牛飲料的前提是將相應的產品成分降到國家允許的范圍。這是許書標不能接受的,只能另謀出路。
直到許書標經人介紹,并與華彬集團董事長嚴彬達成合作協議,紅牛產品才在華彬集團和合資公司中方股東的努力下,獲得了當時衛生部簽發的文件,批準紅牛飲料進入中國市場。需要強調的是,被批準生產的申請企業主體,是中國紅牛中方股東“中國食品工業總公司”,被批準生產的產品為“維生素功能飲料”,被批準的生產配方和含量,與泰國紅牛飲料、奧地利紅牛都存在差異。早期中國紅牛產品包裝也寫明了由“中國食品工業總公司監制”。
(衛監發(1995)第51號文件)
專題強調紅牛飲料進入中國的關鍵是其申請到了相關批文,事實上,這份需要“整改”的文件并沒有促成海南紅牛生產,直到合資公司中國紅牛成立,1996年才開始為合資公司代工生產。
在合資公司成立時,泰國天絲是以放棄在中國的經營權才換取中食公司投入生產批文,和中浩公司投入斗牛商標,使得紅牛飲料得以在中國合法生產銷售。并且,通過協議書第四條及嗣后簽訂的協議,最終各方確定的商業模式為:泰國天絲不進行投資、不承擔風險,只收取固定回報利益及高額的原料費用。
而對于天絲集團控訴的紅牛維他命飲料(湖北)有限公司、廣東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紅牛維他命飲料(江蘇)有限公司等公司,20年間天絲集團不僅知曉這些公司的存在,并且通過供應香精原料、派駐技術人員到工廠以及商標授權,在未投入一分錢的情況,便躺著從中國紅牛業務中獲利48億元(中國紅牛數據)。
不承認簽署過50年協議書,是不是要“摘桃子”?
在泰國天絲與中國紅牛等四方1995年所簽署的《協議書》第一條約定,“各方一致同意,只有丙方(即中國紅牛)有權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紅牛飲料”。
從1995年到2015年,中國紅牛花費巨大精力,把紅牛產品從無到有,打造成家喻戶曉的功能飲料王者品牌。在此期間,泰國天絲除了提供合同中所規定的香精香料和按時收錢,對中國紅牛發展毫無作為。2016年,意圖獲取更多利潤的泰國天絲背信棄義,不顧50年《協議書》的約定,對中國紅牛及產業鏈合作伙伴發起“圍剿”,對其經銷商、渠道商、供應商發起訴訟,并另起爐灶招募中國紅牛原管理團隊組建經銷商,通過近似的包裝裝潢,撬動其產品拓展,目的把中國紅牛已有的品牌紅利全部收入囊中。
(50年《協議書》)
目前,50年《協議書》的合法性已經獲得司法階段性認定。在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所作出的關于“中國紅牛訴泰國天絲等被告《協議書》糾紛” 【案號:(2019)粵0391民初725號】的判決顯示,只有中國紅牛有權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紅牛飲料。
而“50年《協議書》”的上訴審理一旦判定中國紅牛勝訴,即意味著泰國天絲無權在中國境內生產、銷售紅牛飲料,其投資建廠生產紅牛飲料的行為均屬違約行為,屆時,泰國天絲的“摘桃子”之夢將要畫上句號。
事實上,在中國紅牛穩固消費信心諸多措施下,在東鵬特飲、樂虎等行業競爭者蠶食下,6年來,天絲紅牛市場推進并不如人意,有的區域市場份額開始下滑,泰國天絲及其經銷團隊已迫不及待用擦邊報道蒙蔽公眾和消費者,甚至誤導和干擾相關部門,以取得市場競爭利益,這不免讓人對其在中國市場投資動機產生質疑。
樹立優秀投資正面“人設”無可厚非,但投資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堅持長期主義的投資才能結下碩果。自2016年爆出泰國天絲和華彬集團訴訟爭奪戰以來,紅牛市場份額逐年降低,與其兩敗俱傷,不如遵守契約約定,共同為紅牛品牌的發展而努力。如果一味挑戰商業道德底線,最終將兩敗俱傷,失去合作共贏的機遇。
自上世紀90年代,華彬集團及董事長嚴彬將中國紅牛引入并落地中國市場,為中國紅牛掃清了發展的各項障礙,激活了中國功能飲料從無到有的市場需求,嚴彬也被稱為中國功能飲料之父。這才是紅牛在中國發展的正史。如何延續紅牛傳奇,最后考驗的不僅是雙方智慧,更是道德底線。
推薦閱讀
《2024年凱度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榜單》中,三家食品飲料行業品牌成功入榜,其中紅牛品牌位列第84名。該榜單將品牌財務分析與品牌資產研究相結合,量化了品牌為企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此牛非彼牛,誰是紅牛在中國的“牽牛人”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caixun/cjnews/315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