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網專欄 作者:單仁) ——電子商務成為被掩藏的社會財富
國家統計局定期公布一系列經濟活動指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經理人采購指數(PMI)、國內生產總值(GDP)。這些指標會反映經濟發展的變化狀況或者趨勢。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會根據這些指標借助金融杠桿進行宏觀調節。各級政府會根據這些指標進行產業指導、資源配置和政策傾斜。
中國本身的正經體系決定了國家調節的強度很大。統計數據直接影響到中央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也關系到社會各個活動主體,特別是投資者、企業經營者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也關系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直接影響到各種經濟決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統計數據不準,其危害就會更大。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系統在1999年做了一次大的調整,后面逐步微調,從1999年到現在已經13年了,這13年最大的變化是互聯網電子商務帶來的行業結構性沖擊。
CPI的抽樣,線上店鋪應增加比例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數據主要來源于全國31個省(區、市)500個市縣、6.3萬家價格調查點,包括食雜店、百貨店、超市、便利店、專業市場、專賣店、購物中心以及農貿市場與服務消費單位等。但這些店鋪的占比在變化,每年以萬億的金額轉到網上去消費,如果還是以現有的抽樣系統,統計的結果,CPI指標會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偏差,直接帶來政策導向錯誤。
電子商務的發展飛速,線上業務有可能成為相關統計中被掩藏的社會財富。
經濟結構性變化,會加大統計偏差,統計偏差會導致統計結果失真
統計數據能不能準確反映經濟發展狀況,和統計指標和統計樣本關系密切。在經濟結構穩定前提下,統計數據能大致反映經濟的變化,前后的比較會有相關性,可以得出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趨勢。
但是,在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比如商業結構發生劇烈變化,統計指標和采購樣本不做適當調整,最終的統計數據有可能成為失真的數據,借助失真的數據進行宏觀調節,有可能讓中國經濟出大問題。
如果某些數據被隱藏,無法在統計指標中或者因為統計樣本沒有代表性反映出來,統計結果會失真。
電子商務改變商業結構,統計樣本需要調整
2012年中國公布的GDP總量為51.萬億,同期電子商務規模約8.1萬億,占15%。隨著比例越來越大,現有的GDP統計體系,電子商務明顯未被統計完全。如果包括統計模型和抽樣方式不做適當的調整,電子商務在飛速發展的情況下,GDP數據肯定會失真。
電子商務高速發展正在打破原有的商業結構,無論在交易額環節還是在價格方面,變化越來越大。
以服裝為例。僅僅淘寶和天貓2012年服裝銷售1700億元,比2011年增加了近1000億元,其中很大部分來自于線下購買力轉移到線上,在反映服裝行業趨勢的時候,如果統計抽樣還是用原來的統計口徑,沿用過去的實體店的數據,統計的數據就有可能顯示中國服裝行業一蹶不振。
京東2011年銷售額269億,2012年銷售額605億元,京東商城核心業務是3C產品,如果統計口徑和樣本還是從如國美、蘇寧等線下店鋪采樣,統計的結果就可能嚴重失真。
比如GDP抽樣中,規模以上企業作為抽樣的樣本,但是,很多百貨商場因為電子商務的影響,銷售增長緩慢,甚至出現大部分商場銷售額下降,如果據此統計,得出中國消費乏力的結論,會扭曲整個社會的判斷。
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社會零售額快速從傳統的零售賣場,轉移到線上。在這種影響下,如果統計調查樣本還是照搬幾年前的樣本,有可能誤判中國經濟發展的狀況。
GDP統計中,大型國有企業報告直接匯總,規模一下企業,采用抽樣調查,隨著電子商務的影響,過去被抽樣的工業企業,他們的電商數據有可能納入報告,但沒有被抽樣的工業企業,他們的電子商務數據就無法統計進去。
電子商務帶來的社會商品零售額的變化,還是容易理解的。電子商務產生最多交易的B2B部分更加容易被統計所忽視。
如果在國家統計中,快速變化的數據不能準確反映出來,部分數據可能被低估。尤其是GDP,根據統計數據GDP增長緩慢,中國人民銀行就可能動用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經濟可能過熱,通貨膨脹可能超過想象。
【想看更多互聯網新聞和深度報道請關注樂購網官方微信。(微信號:樂購網)】
推薦閱讀
(速途網專欄 作者:楊南強)電商之間在陽謀和陰謀的博弈戰中,已經逐漸升華到另一個層次,由以往的良性競爭逐漸轉為惡性循環競爭,尤其是長久價格站促銷,在這種長期惡性競爭下,其實電商之間都有點傷身了。不過當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子商統計數據或失真 宏觀調節藏隱憂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30508/26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