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B2C的快速發展,電商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前景似乎更加廣闊的普通消費者身上。隨之而來的,是B2B被集體唱衰,特別是在ALI開始縮減B2B業務,刺激了一幫喜歡湊熱鬧的媒體和外行人,開始鼓吹B2B的消亡,熱炒B2C的美好未來(看過網上的各種文章,靠譜的不多)。
B2B真的要完蛋了?那就分析一下,再給答案。
一、電子商務是什么?
目前的電子商務,是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服務于商務環節;并沒有出現替代傳統商業的技術革命。
市場的變化,只是因為互聯網技術(B2B)的進入,而給傳統商業增加一個競爭者,而非替代者。
二、B2B是什么?
B2B是互聯網技術之上的信息展示平臺,是傳統商業中“渠道”的概念。“渠道”的定位清晰之后,那B2B的下一步發展也就清晰了。
作為渠道,最大的價值不是單純的信息展示,而是整合商業中的上下游資源,即我們常說的供應鏈整合。
三、B2B要完蛋了嗎?
業界是普遍唱衰B2B,媒體在引用電商感念的時候,壓根不提B2B的事。唱衰B2B,這個是資本市場的行為,是B2C自我宣傳的行為,遠不是用戶的實際選擇。
理論上,只要互聯網技術服務的兩端是business(B),那B2B的模式就一定持續存在。
B2B是不是“要完蛋”,更要看B2B所產生的“價值”。關于B2B的價值,可以從下面的問題入手,也能從這個問題找到答案:
如果沒有電子商務的B2B模式,中國制造業靠什么生存、轉型(尤其是外貿行業)?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基礎,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基礎是先能存活下來,而不是集體倒閉之后的推倒重來。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B2B的信息平臺;B2B平臺本身,也是降低中國制造業成本的功臣之一,比廉價勞動力更有價值。
這是大方向,認清了,也就似乎明白B2B的發展方向和未來使命了。
四、B2B的競爭在哪?
競爭者的進入,可能會導致市場先入者的消亡,那B2B的競爭,在什么地方?
1、同行競爭(模式與模式)。
內貿以ALI、慧聰為代表,外貿以中國制造網、GS為代表,這種同行競爭,普遍存在于各個行業。
目前B2B同行之間的競爭,產品與服務趨于同質化,主要是技術手段上一直沒有新的突破,然后又缺少整合供應鏈環節的能力。
2、替代性競爭(新興與傳統)。
外貿方面,展會是B2B的最大競爭對手,相互之間是替代關系,是目前平臺遇到的最大競爭者(雜志是有前途的,但也會由紙媒向電媒轉型)。
內貿方面,除了展會,義烏小商品城、臨沂批發城這樣的傳統渠道,是B2B的最大競爭對手。
下一次技術浪潮之后,傳統渠道(展會、批發城等)的優勢會進一步削弱。
3、同質競爭(技術與技術)。
信息展示,是目前B2B平臺所提供的最核心價值。
從“信息展示”的角度而言,類似google這樣的搜索引擎,核心也是信息展示的技術平臺,與B2B的競爭,屬于互聯網主體之內的技術之爭。
從互聯網技術角度來看:B2B屬于“功能型產品”,Google屬于“信息型產品“(參考《用戶體驗要素》一書)。
作為信息類產品,追求的是“信息”更加精準的展示,但還是沒有脫離“信息展示”的范疇,不會對B2B產生替代性的競爭壓力。未來發展方向上,搜索是平臺比較好的輔助。
4、自我競爭(升級突破)。
B2B企業的自我競爭是來自內部,更多是思想意識的轉變。需要解決技術與市場之間的選擇,并實現資源的再配置。
個人覺得,ALI逐步緊縮對B2B的資源投放,估計也多數是因為這個原因;在B2C平臺方面,ALI更能通過“技術優勢“來實現其本身核心競爭力的鞏固。
技術變革的力量,顯而易見;商務整合的需求,迫在眉睫;從哪一端入手,這才是B2B個考驗。
五、B2B的供應鏈整合。
供應鏈的整合,起點是服務的目標客戶的需求(用戶需求);難點是電商企業在技術之外的人才、經驗積累(人才資源);重點是從供應鏈的哪一個環節進入(企業戰略)。
其實,其實我國的電子商務還在強勢的發展期,B2B更是如此,企業進行自己的電子商務是勢在必行的,隨著電子商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對于電子商務的認知升級,沒有電子商務的企業將會在未來失去一大部分市場份額。
【想看更多互聯網新聞和深度報道請關注樂購網官方微信。(微信號:樂購網)】
推薦閱讀
速途網訊 4月21日晚8點02分,凡客誠品上線“祈福雅安” T恤義賣專場,義賣所得全部款項捐給災區。同時,公司已安排第一批祈福T恤送往災區的公益組織手中。此前,凡客已捐助了200萬元現金及價值600萬元的2萬件沖鋒衣。>>>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B2B真的要完蛋了?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30422/26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