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誰在打“網絡贗品橫行”的幌子?
中國電商企業“一飛沖天”的精彩故事,總是與“贗品橫行”的疑云相伴。淘寶從“微生物”進化到“大恐龍”,所有的驚心動魄幾乎都濃縮在“灰色利益鏈”的掐架里。京東商城融資不斷的同時,“贗品泛濫”的緋聞也是不斷。這一次,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的聚美優品,同樣也是“涉嫌售假”。
乍一看,這些情節雷同的故事似乎都指向一個結論:售假是網購的流行病。說多了,結論就變成定論。但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贗品橫行”并非網購渠道獨有的特殊現象,百貨商超等傳統銷售渠道也難以獨善其身。只不過,網購平臺更是一個充滿騷動的商業世界,一有風吹草動,人盡皆知。一人投訴,萬人圍觀。
當然,網絡的虛擬性確實也給“贗品的無賴經濟”提供了便利。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實是,淘寶、京東商城、聚美優品等電商平臺的“售假丑聞”炒得越多,流量越大,銷量越大。繼續放大一層來看,盡管受眾深信“網購市場假貨泛濫”,但是網民的網購熱情卻一路高漲。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披露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1.32萬億元,同比增長64.7%,預計今年這一交易額有望達到1.82萬億元。
所以,那些從網購繁榮表面剝去一兩層浮飾,探尋網購產品不為人知的來源和盈利的“揭秘”,根本不足以解釋“贗品橫行”現象的真實本質。要知道,市場調節有只“無形的手”,這只“無形的手”根據人們的需要來指導市場。對于消費者來說,有句廣告語說得好,“只選對的,不買貴的”。
實際上,中國網購市場經過近十年培育,貨品供應、售后服務、誠信建設等各消費環節都已頗為成熟,現階段被大家口誅筆伐的“假貨贗品”,已不同于早期市場充斥的“質量偽劣”產品,更多是沒有獲得品牌商正規授權的“竄貨”產品,從其根源開始:那就是品牌商和渠道商,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電商和電商之間的永恒斗爭。
LV、Gucci、香奈爾、蘭蔻等國際大牌都曾聲稱,在中國并未授權任何網站銷售旗下產品。這是因為,國際大牌們對每一家采購其商品的渠道商都規定了一樣高的零售價,并采用固定折扣戰術。如果有任何渠道商給予更高折扣,他們就停止向其供應產品。這一做法與網購平臺奉行的“價格屠刀”策略明顯相悖。于是,網站的名牌商品貨源問題就成了一個世界性難題。而為了保持高價,各國際品牌人為制造短缺,采用“高稅率”營銷戰略。拿波里奧尼在《無賴經濟學》一書中寫到,“西方各公司的侵略性營銷戰略讓假冒品工業大獲其利,奢侈品牌令人望而生畏的價格正是仿設計師商品強大需求的根源。”
但如今,局勢也有了微妙改變。2012年以來,越來越多的美妝品牌商開始做線上渠道,其中包括歐萊雅集團、寶潔集團等跨國巨頭。最初“觸電”的品牌多為旗下二三線品牌,比如歐萊雅旗下的巴黎歐萊雅和美寶蓮,寶潔旗下的玉蘭油和蜜絲佛陀等,但未來并不排除會有更大范圍的授權。而為了獲得國際品牌商的授權,各個渠道商大打出手,明著搞營銷戰、價格戰,暗地里互相抹黑,都是常有的事。無怪乎聚美優品高級副總裁劉惠璞痛呼,“我們的風波,其實是一場商戰游戲,是化妝品電商們策劃商戰的血淚史。”
顯然,這是一個商業力量重塑,制度漸變的新時期,“贗品”問題已經不能簡單地用是非對錯來區分。解決問題的支點更應該放在如何確立一個合法的新的商業法則,讓品牌商、渠道商、經銷商和消費大眾都受益。或許,在中消協的支持下,聚美優品聯合多家美妝品牌簽署《中國化妝品電商真品聯盟自律倡議書》,就是一個有益嘗試。
2010-2011年中國化妝品網購市場C2C及B2C占比變化
B2C13 .5%
C2C86.5%
B2C29 .2%
C2C70 .8%
推薦閱讀
速途網訊 介于襯衫的正式嚴肅、T恤過于休閑隨意的裝扮,POLO衫則是更為百搭不出錯的服飾單品,在春夏季服裝的潮流生活圈以簡約風而經久不衰。如何在隱隱的低調之中穿出品質感及舒適感?答案不只有Lacoste、Ralph Laur>>>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聚美優品風波的背后博弈:無義混戰打亂節奏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30322/26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