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還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沒有必要一刀切,把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割裂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同類別的經營方式是多維的連續體,我們應該更務實地來看待其特征。
王浩:我認為傳統零售與電子商務的關系亦敵亦友。傳統零售是電子商務的導師,但新技術會帶來更多更新的東西,有些東西是傳統零售難以做到的。比如,目前討論炙熱的“大數據”概念。商場和百貨商店里的店鋪擁有者很難知道顧客是誰、該顧客在商場里已經瀏覽了多少區域。但這對電子商務來說是非常方便取得信息,通過技術手段就可以知道這個用戶是誰、從哪個網站過來、瀏覽了哪些品類,大數據帶來的是革命性的創新。所以說,電子商務對于數據、效率以及其它方面的提升是很明顯的。
記者:兩者如何共同創造價值?
劉杰:無論是傳統零售還是電子商務,對于每個消費者來說,購買過程都有三個階段:購買前、購買中、購買后。購買前如何讓顧客對你產生信任、敢于下單;購買中和購買后涉及到的問題是,如何讓顧客重復購買、實現多次銷售,也就需要在這兩個階段使顧客滿意。信任和滿意度是商業的兩個基石,無論是電子商務還是傳統零售都應該圍繞這兩個基石展開。
從歷史的進程來看,電子商務在今天可能只是剛剛開始。傳統商業不能過分自信,但也不必過分擔心電子商務的發展潮流,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電商,不斷轉變思路。傳統商業有個80-20法則,即只有20%的商品是能賺錢的,80%的商品并不能賺到錢。對于傳統商家,要盡量減少那80%,而要做大20%。但對于電子商務而言,80%的長尾部分的交易成本并不高,因此,和傳統商業不同的是,電子商務還應該抓住長尾市場,并將其做得更好。
目前眾多網購平臺大打價格戰的最大原因是被資本市場綁架了,虧錢賺流量,這不可持續。國內電子商務企業應該一方面重點考慮如何通過信息系統來優化供應鏈,另一方面使消費者更滿意、更信任,使商家更放心、更便捷。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線下零售可能出現“贏者通吃”的特征和“先入優勢”現象,但在電子商務領域卻不會出現。一旦有新的模式和技術出現,會被消費者迅速傳播和利用,原先的電子商務格局很可能被快速重組。
葛惟穎:在“電子商務”一詞之前,曾經說過一個叫“互聯網化”的詞,事實上“互聯網化”才是中國各行各業未來的發展出路。其實“互聯網化”與所有行業都相關,它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從業態角度,兩種形態在未來會同時存在,過往所有的線下商業形態未來都會提供線上服務。當然,今天線上零售很大一部分還要依靠線下實現,線上、線下結合。兩者在哪一段能形成最好的結合才是未來業內最需要探討的問題。
實際上,做線上電商,從事網絡零售的成本并不低,而線下零售的成本近年來也在逐步上升。線上線下的合作首先要探討的就是如何降低制造商的流通成本,這是雙方合作的共同點。線上線下的分開競爭真正獲利的其實并不是零售商或者電商本身,而是其他環節。我們一直在研究在國外非常成功的店配模式,就是線下的終端布點如何與線上合作,從而降低物流環節、供應鏈環節的成本。這個市場的機會和份額非常大,我認為零售商和電商必須要有共同做大市場的視角。
許維:歸根結底,線上和線下價格不統一是最大的問題。在國外,價差很小,國內兩個渠道長時間價格不同,是不正常的,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一定會趨向統一。最可能的結果是,線上再漲一點,線下再降一點。現在線上的價格不太正常,比國外價格高更多,這中間的利潤可能是稅收高、流通成本高以及零售業效率低等原因綜合導致的。
另外,線上和線下不要一上來就想著如何配合,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這是過高的要求。分開做能否每個都做好,當每個渠道都可以獨立完成購物,可以讓消費者更加自由的選擇,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兩者配合亦不遲。
王浩:首先,產業要融合,不管是淘寶還是京東,從事線上電商的人肯定有短板,相比傳統零售做了幾十年的人,不在一個量級上。而做傳統零售的人常說“電子商務就是弄一個網站”,這也是不合理的。雙方要有更多的理解和溝通,這是合作與融合的前提。其次,核心的訴求是價值的分享,或者叫“分工協作”。有些大的電商平臺已經獲取了電商流量和用戶的制高點,要有分工協作的機制,讓整個生態圈和諧發展。
記者:各位能否對未來零售業格局作一些預測展望?
劉杰:無論電子商務市場如今多么熱鬧,它仍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商業。傳統商業的各種業態是不會消失的,正如百貨公司沒有取代雜貨店,超市沒有取代百貨公司,購物中心也沒有完全取代超市。電商與傳統商業一定會走向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的目的都是為顧客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和便利貼心的服務。實際上,未來可以說是“無電不商、無商不電”。
黃華:我認為未來零售業發展可能有四個趨勢。一、電商未來在發展中會逐步規范,在稅收、防范虛假銷售等方面,與傳統企業處于同一個起跑線上,傳統企業的線上業務也會逐漸崛起。二、線下零售會進一步升級改造,供應鏈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三、線下零售和線上零售會共同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交叉,這是整體的大趨勢。四、移動支付和移動電商會形成大的亮點。
葛惟穎:商業也是種業態,無論蘋果未來會怎樣,起碼到目前為止是成功的。蘋果的創新發展不僅僅推動公司本身的經營,更難能可貴的是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形成了共贏的局面。商業的目的本身就是盈利,從未來的格局來說,線上線下、傳統企業、消費者,各方都會圍繞各自得到的利益來優化目前的生態鏈,是融合還是取代,這個誰也說不準,但一定會形成一個共贏的平衡生態鏈。
張天兵:首先,如果我們回顧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速度,并認識到未來十年核心消費者將是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群體,可以預見零售業中互聯網化的程度會大大提升。馬云和王健林的對賭,馬云說未來50%社會零售通過網上渠道完成,我愿意站在馬云這邊。
第二,傳統零售作為整個業態不會消失,但是業態的形式會發生很大改變。社區零售店由于物理位置等特點,其存在會更加牢靠;而超市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百貨類實體店乃至購物中心等業態的消費者娛樂成分和體驗成分比例會增加。
推薦閱讀
乳粉、嬰幼兒食品等受重點監測 很多消費者選擇網購食品 實習記者趙思衡攝 方便、價廉、種類多,這些優點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網購食品,但這些食品的安全性如何,有無保證? 昨天,北京市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無電不商 無商不電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30225/26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