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網專欄 作者:姬憲恒)第一期1000億的投資、十年的建設周期、數家行業大佬統統參與、中國最大的智能化物流骨干網絡——這一切都符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的風格。
被命名為“CSN”的智能化物流骨干網絡將會成為中國物流行業中,第一個日均支持超過300億元的網絡系統,而參與進來的銀泰、復興、四通一達、順風等資本,也是目前國內電商和物流行業的龍頭老大。如果說這次合作是強強聯合,不如說是從巨頭向寡頭的轉變。
阿里如此布局,究竟意欲何為。
最顯而易見的是,阿里自身的業務需要物流擴展,作為中國電商零售業的航母,掌舵人馬云曾經說過:客戶最大的抱怨來自物流。事實上,在同行業的京東、當當等很早就開始布局自建物流團隊的時候,淘寶的行動明顯滯后。2012年淘寶旗下電商銷售額達到10000億元,全年57億個包裹在物流系統中運輸,而“三通一達”就承擔了其中80%的份額——如果說不甘于物流的羈絆,以淘寶的實力完全可以實現自建物流,何必要做如此大的動作?
筆者的猜測未必正確,到是看出點眉目。
首先,考慮到用戶習慣和用戶體驗,自建物流的成本不一定會取得優勢。民營物流是在市場經濟中生長出來的,無論從渠道還是服務上,都有一批固定的使用者;最重要的是從業人員,快遞物流行業其實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采取自建的方式,要實現馬云上述的大手筆,十年的時間夠嗎?未必。即使實現,也會走很多彎路。
其次,自建物流其實存在很多缺陷。從服務態度上來說,民營物流行業相對較好,在具體工作開展中靈活度加大,缺陷是準確度不足。在這點,我們可以和EMS做個簡單的對比,郵政物流系統是全國最完善的,民營物流在長期的市場磨合中已經形成了合作的態勢,而自建物流重新踏入這一領域——尤其是在盤子較大的時候,往往會形成資本合作。從資本和到業務開展,這個周期的長度是無法預計的。
智能物流網絡的建立,是對國內物流行業的一種促進。長期以來,人們不斷的討論這這一行業的發展瓶頸和發展方向,而歸根結底,是缺乏行業統一的標準。從市場角度來說,標準存在是行業發展壯大的基礎和準則,而標準的形成有來源于企業的自律和總結。國內民營物流業長期無序競爭和擴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實力的削弱,相信大局下面的合作將會徹底改變這一局面。
那么,阿里是被迫倒向物流的嗎?
顯然不是,阿里的主要業務不會放在物流方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阿里對物流的依賴比任何一家企業都強烈;相反,物流行業也緊盯著阿里這個電商零售的航母。預計在未來幾年的時間里,電子商務將產生巨量物流需求,而現有的物流體系將無法支撐,需要一個更大規模、更完善網絡、更高效率的社會化物流體系。
物流是電商永遠的痛,物流業是電商利潤的終結者。長痛不如短痛,這或許是建設的一個初衷。
業內的認識認為,阿里此次的動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中介自建物流體系的電商,京東、當當自然是躺著也中槍。同時,那些有意進軍電商物流的資本也會皺皺眉頭,面對阿里和馬云如此的雄心壯志,兜里的銀子夠不夠花還要仔細掂量。從實力上講,阿里和物流的合作可以說是完美組合:結合多年的電商經驗,針對性的提出物流系統建設的策略,在資金平和、風險控制、人力協調等方面可謂順風順水。
想想十年后,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不可否認的是,物流直接與電商企業結合,是一場資本與市場的饕餮盛宴。隨著電子商務的愈發興旺,這場盛宴會更加的熱鬧,至于會不會帶來中國物流和電商生態圈的改變,還要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計劃趕不上變化。德國連鎖巨頭萬得城在去年11月對外宣布線上商城開業,僅時隔兩個月,其控股方麥德龍對外發布正式聲明,公司對萬得城中國為期兩年的試水已結束,決定終止在中國市場的萬得城業務。針對萬得城在中國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阿里結盟“物流網”或許是醉翁之意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30204/259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