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店看好商品的款式型號,回家轉投網店購買,既不用擔心號碼款式不合適,又可以享受相對便宜的價格,這個“線下選、線上買”的群體讓實體店頗為頭疼。如今,這個群體已經擴展到家具、家電、圖書等諸多領域。看似是占小便宜,實則折射出實體店和網店之間對客源的爭奪戰。一些實體商家甚至感慨:“這生意沒法做了。”他們也絞盡腦汁開始反擊。
逛商場
手寫價簽蓋貨號 圖書穿上塑封套
日前,記者在來福士三層的collect point專賣店無意中發現,所有衣服的吊牌上都有一個手寫的價簽,不仔細看會誤以為是商品打折之后的價格,而實際上這些吊牌上都已經有打印好的價格,有些價簽上的手寫價格和打印的價格甚至完全一樣。記者仔細查看發現,秘密在于這些手寫價簽的位置,它們蓋住的正好是吊牌上印著貨號的條形碼。記者留意到,其中有一些手寫價簽有被人撕過又重新粘上的痕跡。還有消費者反映說,有的品牌直接用不干膠粘住貨號,甚至直接拿掉商品吊牌,感覺十分不方便。
類似的“不方便”也出現在書店,給書包上一層嚴嚴實實的塑料“外衣”,這一做法越來越流行,但讀者想了解一下書里的內容卻變得非常困難。記者在鳳凰匯購物中心地下一層的書店看到,眼下熱賣的莫言的十幾種新書被擺在了顯著位置,但都無一例外被塑封了。一位讀者拿起一本塑封的圖書剛準備拆封,便被店員及時制止。店員給出的解釋是,很多書里有光盤,塑封以后可以防止丟失。被制止的讀者則失望地告訴記者,看不到書里的內容就沒有辦法判斷值不值得買,只好作罷,“包上塑料封套的書越來越多了。”
在另一些商家,消費者則能感受到導購“過分熱情”的服務。在北三環一家商場女裝專柜工作的小吳告訴記者,按照公司的要求,客人試穿外套等不需要進試衣間的服裝時盡量“貼身跟隨”,顧客去結賬時也要寸步不離,“我聽說有的品牌要求導購必須把票據拿在自己手里,陪著顧客排隊,直到輪到他才把票給顧客。”消費者王女士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她獨自去某商場購物,進了試衣間后,導購不停地在外面詢問大小是否合適、需要不需要換顏色,“根本沒法集中精力試衣服,熱情得過頭了,試衣間也算是私密空間吧。”
“我們也沒辦法,很多人試完衣服感覺挺滿意,但一看價簽,直截了當地就說太貴,要去網上買。”昨天,銀座MALL歐時力店的一位導購一語道破了商家這些“不為顧客著想”做法的原因。她一臉無奈地告訴記者,前天下午接待了兩名結伴而來的年輕女顧客,試了七八件衣服,還問了很多細節問題,她跑前跑后忙活了半個多小時,但最后一件都沒買,“她們走了我還得把這些衣服都一件一件疊好,挺郁悶的。”
這位導購抱怨說,有些顧客會試個沒完,有些顧客只看款式,對導購來說,后者就算是幫大忙了,“至少不用我們疊衣服。”對網上盛傳的拿掉吊牌和用不干膠粘上貨號的做法,她覺得現實中不太可能那么做,因為入庫和銷售統計都要用到上面的貨號,如果真那樣做的話,連每晚的結賬盤點都得先把吊牌恢復原狀才可以。對于“過分熱情”的服務方式,這位導購表示可以理解,不停詢問是為了不讓顧客在試衣間搗鬼,陪同結賬是為了不讓顧客中途溜走,“如果顧客通過這些手段記住了商品的貨號,再去上網買就非常容易了。”她最后抱怨說:“我們工資挺低的,沒有銷量就沒有提成,長期下去,這生意都沒法做了。”
究原因
實店淪為試衣間 回家網上下訂單
實體商家之所以如此忌諱顧客查看貨號,是因為憑著這串數字,顧客就可以從網上尋找到售價更便宜的賣家。這種情況在服裝行業尤其突出,實體店也因此有了“網絡試衣間”的尷尬別稱。
“大概是三四年前吧,我讀大四要找工作了,需要買幾件像樣的衣服去面試。”如今已經在一家民營公司工作了好幾年的劉女士告訴記者,當時去商場轉了轉,發現價格實在不是一個大學生能承受的,“動不動就上千,我回來在淘寶上一查,一般能便宜一半左右。”工作以后,劉女士也經常到商場去試衣服,選好合適的款式號碼后回家網購。她指著身上的黑色長款羽絨服告訴記者,這件衣服在專賣店里標價1999元,她在淘寶上1250元“收”的。
商場抄號、網上購買,既降低了尺寸不合適的風險,又享受了網購相對較低的價格,頗受一些消費者的青睞。記者逛了多家商場后,對商品的貨號并未留下深刻印象,基本是一串數字和字母的組合,似乎毫無規律可循,記憶起來難度很大。但劉女士卻頗有心得:“很多服裝品牌的貨號會用年份打頭,比如2012年的款就用112打頭,111代表的就是2011年的舊款,后面幾位數代表的是具體款號。”
在國瑞購物中心的無印良品專賣店,記者剛掏出手機打算給一件心儀的大衣拍照,立刻有店員走過來禮貌地告知:“對不起,我們店不讓拍照。”為了躲開導購的監控,劉女士的一些同道中人會選擇到試衣間等隱蔽的地方,用手機把貨號拍下來。“有些店會說不購物不能抄號,那就買雙襪子什么的。”劉女士告訴記者,抄號也有策略,“可以用換顏色、換號碼等借口把導購支開。”她告訴記者,實在不行的話,可以先讓導購開票,票據上肯定會有商品貨號,“專柜和收銀不在一個地方,直接拿走票據導購也沒辦法。”
除了服裝,購物達人們還可以通過相同的辦法為家里添置家電、圖書、家居用品等。在他們看來,到賣場里打探家電的價格最省事兒,根本不用躲著藏著,因為家電品牌都會準備一些產品宣傳資料,可以大大方方地讓導購把價格和型號寫在上面,然后“回家考慮一下”。
做調查
店里大衣價上千 網上半價不新鮮
一邊是千方百計“抄號”,一邊是想法設防制造障礙,商家和消費者如此步步緊逼地斗法,網店的“魔力”真的有這么大嗎?記者對此作了一番探訪。
昨日,記者在銀座MALL一層的歐時力專賣店隨機選取了一款夾棉外套大衣,吊牌上的價格為939元。導購告訴記者,目前此款大衣不參加任何優惠促銷活動。記者留意到,近千元的價格讓一些消費者望而卻步,留戀地看了幾眼就放棄了。然而,在代購開出的價目表上,這款大衣的報價至少便宜了一半。在淘寶網輸入“歐時力”和它的貨號1124302900進行搜索,出現了238個相關商品,僅從圖片判斷,全部和記者在專柜看到的一模一樣。其中,歐時力官方旗艦店的報價和實體店相同,其他賣家中報價610元以上的商品有108個,近一個月內的成交量僅為4筆。在這238個商品中,報價最低的僅為135元,大多數報價在500至600元,大部分人選擇購買的是這個價格區間的商品。
推薦閱讀
去年9月對母嬰垂直類電商網站紅孩子進行并購后,蘇寧易購如今遇到了第一次挑戰,近日有媒體爆出蘇寧易購并購紅孩子后已經裁員15%的消息,對即將公布2012年業績的易購管理層施加了壓力。 雖然蘇寧易購方面在第一時間給>>>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30122/25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