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電商行業的紅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商業,但正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主任蘇萌所言,電子商務只不過是商品流通的模式和渠道之一,它只不過改變了消費者一種購買方式,也就是說從線下的實體店轉到了線上。
電商對傳統零售的沖擊加劇,正成為帶動傳統企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作為新經濟的重要代表,電商行業已經完全自成體系且幾乎無所不包,成為推動實體經濟乃至整個社會進步發展的強力引擎。
而回歸實體經濟正成為整個“十二五”期間的一個熱門話題。
王健林表示,經濟是國家的命脈,實業是經濟的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發展部部長侯永志則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切其他經濟活動的基礎,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經濟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民經濟中的虛擬部門確實做出了貢獻,但是從各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來看,實體經濟比較強的國家,比如德國就能夠做到沒有任何問題,實體經濟較弱的國家則面臨四面楚歌的處境。
電商和傳統商業混戰的最后結局,不應是兩敗俱傷,而應該是回歸實體經濟后的一場雙贏。
轉型與融合
但不可否認的是,以電商為重要代表的新經濟,正改變著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而讓人們生活大變革的還不僅僅是電商。
回顧2012年,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經濟、新產業應接不暇。電子商務呈社會化與移動化趨勢并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微博營銷與微博商務發揮出新媒體前所未有的優勢;隨著3G網絡的規模化發展和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與微博用戶數劇增,移動APP的應用呈現爆炸式增長,這些都在書寫著新技術帶來的產業新革命。新經濟的變革與創新改變了傳統的營銷格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不斷發生變化,方便、快捷是現代人消費的趨勢,企業間的交易也因電子商務的應用使工作效率提高,所以電商行業發展前景明朗,是未來商業的發展趨勢。
不過,如火如荼的新經濟、新技術和新產業都還處于起步中,雖然已經有能力分得傳統產業一杯羹,卻還沒有足夠的實力真正和傳統產業分庭抗禮。
正如王健林所言,中國雖然有4800多家電商,但只有一家電商在掙錢,那就是馬云的阿里巴巴。其他都在虧錢,包括京東,所以很難說現有電商的模式是先進的。
更多的傳統產業在感到寒意的同時,卻仍堅信著自己的產業難以被取代。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則指出,電子商務是方便了消費者,但品質保證、后續服務不一定跟得上,特別是空調、凈水機等商品,有很多服務問題,而且,網上消費不等于不逛街。
“電子商務是一種模式的資源增加,但是不能替代,我認為電商和傳統產業兩者將并存。”董明珠說。
電商勢必仍然需要走一條較長的發展和創新之路。
而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具有先知先覺意識的傳統企業已經抓緊機會在對自身進行轉型和升級,并積極融入電商行業。
顯然,電商與傳統產業不應是替代關系,而是共融關系。電商和傳統產業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勢必將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一個趨勢。
而從中國的整個產業經濟來看,與電商這類新經濟同樣有著巨大發展空間的新產業,也同樣面臨著電商行業的問題。
因為難得的政策機遇和創新機會,中國正在迅速涌現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企業。大批傳統中小企業倒下的同時,更大一批的新產業企業在沖上來。2012年,“城頭變換大王旗”成為產業領域一場看不盡的大戲。
但在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看來,在發展新產業的同時,更應該著力發揮傳統支柱產業的優勢,尋找新的增長點,開拓新的市場。因為新產業的發展需要長時間孕育和摸索前進,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
多家傳統產業企業也在呼吁,政府在堅持和完善對新興產業支持政策、鼓勵新興產業企業成立的同時,更要鼓勵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融合問題,避免將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割裂,傳統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應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結合起來。
隨著產業領域的覺醒和變革,2013年,注定是轉型和融合的一年。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1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 亞馬遜 負責Kindle系列產品研發的部門Lab126,正準備招兵買馬,進行大肆擴張。 據悉,該部門的招聘網頁上目前已列有超過250個空缺職位。這些職位主要分布在硅谷,但是也有一些>>>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30105/25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