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巧,陸陸續續讀到了第三本副標題為“商業的未來”的書。前兩本,克里斯·安德森《免費:商業的未來》和麗莎·甘斯基《聚聯網:商業的未來》。好吧,話雖如此可真有這么多可觀、樂觀、達觀的未來嗎?
譬如眼前這本《個性化:商業的未來》,幾位本土作者,蘇萌、柏林森、周濤,他們從擅長的個性化技術領域出發,探討發展趨勢、展示商業應用以及總結盈利模式,他們的核心觀點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商業的未來不是免費,而是為每一個終端消費者提供專屬性的產品與服務”。
聽起來不錯,似乎也有道理。以個人觀察而言,個性化驅動的緣起是因為信息爆炸式增長,海量、過載,導致人們選擇的成本大大增加。其次,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讓人們不再滿足于過去簡單的、基本的物質需求,如今,他們更渴望獲得價優物美、獨一無二并能彰顯自己特質的消費體驗。當然,僅僅通過人盯人、人貼人、人跟人的“人海戰術”,是無法真正實現個性化服務的,唯有借助技術,像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建模、關聯、預測、推薦等,才有可能做到個性化、定制化、流程化以及商業化。
這不難理解,舉例來說,我上當當網或卓越網購書,經過一番檢索、瀏覽,最終買下了凱文·凱利的《科技想要什么》。對我個人來說,整個消費過程差不多宣告結束,但對于網站,營銷或許才剛剛開始。它第一步要做的,是把我之前登陸、點擊、瀏覽的數據保存下來,經過內部程序的分析判斷,向我呈現與檢索內容相關(或相似)的書籍,例如凱文·凱利的另一本著作《失控》,克萊·舍基的《認知盈余》、菲利普·鮑爾《預知社會——群體行為的內在法則》等。不僅有這些,像當當網,它還會把其他與我相類似個性化偏好的顧客數據提取出來,向我進一步展示購買過《科技想要什么》的顧客還買過的一些書目、瀏覽過該商品的顧客還看過的其他書籍等。
按照蘇萌等人在書中的詮釋,這就是典型的“個性化電子商務”的實踐。“通過個性化推薦技術,零售網站能夠改善顧客在網站上的瀏覽體驗,不僅讓他們買到喜歡的商品,而且買得輕松、買得滿意�!彼麄冞指出,現在的零售網站在挖掘顧客的偏好時主要采取以下兩種思路:一種是基于用戶來判斷顧客之間的相似性,即判斷某位顧客與哪群人更相似,于是把這群人買過的商品推薦給他;另一種是基于商品來判斷商品之間的關聯度。說白了,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而談到未來發展方向,作者認為,“在SNS和微博成為焦點的互聯網時代,你無須離開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頁面就可以下單購買商品”,也就是說,在不就的將來,“社會化網絡+電子商務”將為商家提供向上銷售的的重要渠道——當然,也別忽略了智能手機,它有可能成為整合線上線下購物的首選平臺。
不光光是電子商務可以個性化,其他的如團購網、新聞門戶、廣告、搜索引擎、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微博、求職招聘、約會婚戀、電影音樂網站等均可以采用個性化的理念與技術,以改變傳統服務模式。這不僅能提升精準的營銷效果,也進而推動未來的商業創新。
整本書雖然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行動指南,但也不乏一定的理論閃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本土IT從業者對互聯網前沿趨勢的研判水準和實務水平。對此,書中有兩塊內容值得互聯網愛好者品讀。第一塊,作者提出一種觀點,認為“從獲取信息的方式上講,互聯網誕生至今經歷了三場變革”。它們分別是:第一次是目錄式的,以雅虎和新浪為代表,人們通過點擊網站的目錄鏈接,然后一層一層地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第二次是搜索式的,以Google和百度為代表,人們通過搜索關鍵詞,從搜索引擎給出的排序結果中找到需要的信息;第三次是社交網絡式的,以Facebook和新浪微博為代表,人們開始從與自己相關的人群中獲取相關度更高的信息。不過,在該書中,前三次都只是為了下一次變革的到來所作的鋪墊。究竟什么樣的商業應用將在下一個十年成為顛覆性的殺手級應用呢——答案很明顯,極致的市場細分:個性化。
對于作者的上述分法,其實也可以用Web1.0和Web2.0的階段作劃分。在信息獲取途徑上,Web1.0時期更多是單向的、“大喇叭”模式的;而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分享、互動、用戶生產內容(UGC)、定制化的特征更加明顯,幾乎是雙向的、“麥克風”模式的。然而話說回來,這并非意味著,如今網民在信息獲取時只通過社交網絡,而不利用新聞門戶或搜素引擎。事實上,它們的關系不應當是非此即彼,而是共生發展的。
第二塊,根據作者的梳理,個性化技術與應用可不是近些年的事,早在1992年,一家名為Tapestry的公司就開發出了應用協同過濾系統,主要為解決施樂公司在Palo Alto的研究中心資訊過載的問題。后來到了1998年,亞馬遜推出了基于用戶的搜索歷史和購買經歷,為用戶推薦可能感興趣產品的系統。隨后一年,網景公司就開發了RSS程序,也稱“聚合內容”,它有利于讓用戶獲取網站內容的最新更新。2001年的時候,谷歌公司推出PageRank算法,使得那些更具“等級/重要性”的網頁在搜索結果中靠前顯示,從而提高搜索結果的相關性和質量。同一年,《華盛頓郵報》啟動了“我的華盛頓郵報”的服務,將所有新聞內容進一步細分到約500個欄目之下,供讀者挑選……期間經歷了Facebook、谷歌、Digg網、Twitter、Netflix、雅虎、Foursquare、Groupon等網絡公司推陳出新,相繼研發出了一系列個性化的應用,直到最近,百度宣布將新聞頁逐步實現個性化,智能地位用戶推薦他們喜歡的網站和經常使用的APP(應用程序)。
不難發現,個性化絕非一朝一夕,也不會一蹴而就,它是一個動態的、非線性的演進過程。盡管我未必贊同作者所說的這是“下一波互聯網信息革命的方向”,但我確信,個性化體驗經濟的啟動,必須得以技術為驅動,再配以適當的商業模式。然知易行難,覺得好,干中學吧。
推薦閱讀
速途網訊 9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對雅虎76億美金的股份回購計劃已經全部完成。阿里巴巴集團以63億美金現金及價值8億美金的阿里巴巴集團優先股,回購雅虎手中持有阿里巴巴集團股份的50%。同時,阿里巴巴集團將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個性化,又一個“商業的未來”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920/8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