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貓總裁 張勇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風險官 邵曉峰
樂淘網CEO 畢勝
每每問到實體商業高管“如何看待網購渠道對實體商業的沖擊”時,總會聽到一個答案——他們打得很厲害,但是賺錢嗎?確實,高速增長的銷售額與遲遲不來的盈利,讓電商的經營模式備受質疑。在日前舉辦的“電商賺錢是與非”論壇上,這也成為了企業負責人及業內專家最關注的話題。
合理分工才能賺錢
財務出身的天貓總裁逍遙子張勇,是個一眼看上去就給人感覺“很精明”的商人。曾經每天和數據打交道的他,現在仍習慣用數字說話。對于電商賺錢的問題,逍遙子說:“到底電商賺不賺錢?賺多少錢?商家比我更有說服力。到今天為止,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商家的利潤表,只能算一些大賬。”這個“大賬”就是他一直推崇的“生態系統論”。
在逍遙子看來,電子商務行業是依托于互聯網出現的一個新的機會,但實際上它的形態不會脫離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換句話說,不會再造一個經濟學理論,而是遵從現有理論。而在其中,最重要的理論則是社會分工。
“如果把電子商務行業看成一個產業的話,其中必然是分工協作的關系。這可以解釋為,在分工協作關系當中參與的每一方,能夠提供它的核心服務和核心價值,同時它能夠獲得相應的回報。這樣的話,所謂術業有專攻,整個產業才能串起來,最終形成共贏。”逍遙子如是說。
在生態系統初步建立后,淘寶和天貓成為了國內最大的流量聚集地。在逍遙子眼中,現在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把一個變動的流量所帶來的變動銷售機會,和商家固定投入的固定成本匹配起來”。現在,天貓正在為此努力。記者了解到,日前天貓部分頻道對用戶進行了“風格測試”,細心的網友會發現,自己的天貓頻道頁所呈現出的內容已經與別人有所不同。
盲求規模難賺錢
雖然時間、形式、參戰商家有所不同,但與此前幾波價格戰一樣的是,企業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打壓對手實現規模擴張,增強市場話語權,從而掌握定價權來實現最終盈利。
在價格戰風生水起之際,除了“假降價”聲音四起外,電商對規模的過度追求也受到業界質疑。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風險官邵曉峰認為,目前的電商往往用“三招”來實現規模效應:一是大量砸錢,二是拼價格,三是擴大流量。但在邵曉峰眼里,“三招全錯”,只能繼續在“不賺錢”的路上一路走到黑。
“我今天不以淘寶商家和B2C劃分,作為商業企業——無論是電商還是傳統商業,都要死守三條:第一,保證毛利率;第二,控制成本;第三,在做到前兩者的基礎上做大規模。”邵曉峰認為,電商與傳統商業的區別并不大,無非是成本構成上有所不同,因此企業應死咬這個商業的本質。但現在,不少企業都“把最后一條當做所有電商直接要追求的目標,而放棄了前邊的兩個死標準,這就是我回顧這幾年垂直電商一大批人走了彎路、撞了墻的原因”。
據邵曉峰介紹,淘寶作為平臺,也在以“讓電商節省成本”為目標。“本質上淘寶到今天為止還是營銷成本和其他基礎服務成本的洼地,比外面低很多。保持淘寶的成本洼地,是淘寶未來三到五年之內最最重要的自身戰略方向。”但他也坦言,某些營銷成本的確有所增加,這是由于“在商戶互相競爭的過程當中,成本增加是必然的”。
環境不完善導致不賺錢
“現在,一個完全的電子商務公司,它既是一個品牌公司,又是技術研發公司,還是倉儲公司、物流公司等等,一個公司身兼七八種角色。它扮演的角色越多,就意味著需要去投資的環節越多。”這是樂淘網CEO畢勝在研討會上說的話,也是不少電商企業遇到的真實問題。
自曝為阿迪達斯、耐克“搬了5個億箱子”之后,畢勝仍堅稱垂直購銷式B2C是騙局。這是因為“財務賬算不過來”。
畢勝認為,從財務角度來分析,企業如果在假定的前提下做,固然有很多固定的前置投入。比如說,企業假設今年要賣10個億,則要準備約5個億的庫房、要找人工、做相應的物流準備等等,但結果是企業把流量變現的能力不夠,可能最后銷售了1個億,這樣一來成本就不能被稀釋。
“我覺得去年整個垂直類B2C都在犯這種錯誤,最后從財務角度去看的話是一個很可悲的數據。”畢勝坦言,這種“假設”一方面來自于對自己過高的欲望,另一方面則是整個社會環境并沒有完善到可以兼顧很多方面,導致企業的毛利無法支撐所有投入。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的電商環境還不足以支撐這些追求獨立、垂直、全平臺和速度的企業生存。“未來,當大家把平臺化的成本都甩出去、專注做類目精細化運營的時候,這個空間一定存在。” 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說。
推薦閱讀
幾年前,Web2.0概念的興起一度使博客、視頻、威客等概念火爆于互聯網,幾年過去了,如今除了視頻做的小有成就以外,其他模式似乎還鮮有成功案例。如今,博客依靠門戶撐腰,還能勉強活下去。相比之下,威客就顯得有些>>>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商,真的不能賺錢?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901/8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