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的阿里巴巴在外貿中做的是“前半程”B2B,信息交流,那么一達通做的則是“后半程”,為用戶提供金融、物流、通關等線下交易服務。
魏強這樣解釋著自己的生意。他在2001年創辦了一達通。
去年11月,阿里以百倍PE收購一達通。對阿里來說,它將外貿B2B從線上走到線下,而對魏強來說,一達通得到的是阿里的客戶資源。
整合碎片化需求
很難想象,從2001年成立開始,隨后整整的七八年時間里,作為商業化運作的一達通幾乎沒有掙到錢,魏強更是為此賣房砸錢。
“一直都在完善技術,我們是基于技術的商業模式�!彼f。
在做了20多年外貿的魏強看來,做外貿,相比大企業,中小企業的劣勢不在制造,而是供應鏈。它們的需求分散,又不得不與金融、物流、碼頭等大腕博弈,結果往往是,焦頭爛額糾纏于供應鏈的各環節,卻也得不到優惠的價格。反而,大企業很輕易地與金融、物流等強強聯合,吃進了最好的價格。
魏強和一達通看到的機會,便來于此:把各類中小企業外貿交易時的碎片化需求,整合在后臺,并以標準化的模塊來滿足需求。
那么,處理不同需求的標準化,是如何實現的呢?在一達通的通關金融物流后臺,共設置有流水線式的11個崗位,其中有4個與海關相關的崗位,3個物流崗位,還有接單、做外匯、做退稅等其他崗位,每個崗位配備專人。
魏強以一筆訂單剛進入系統為例說,首先由接單員接洽訂單,這個過程中,接單員根據客戶提交的資料和需求提交,系統自動解讀,將之解讀成標準,即訂單會涉及到11個崗位中的哪幾個,然后智能通知相關崗位專人,在何時做何事。比如報關崗,只負責報關單的參數,不管其他,做完以后,系統會把數據轉給下一個或幾個崗位,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不管客戶是做什么,從哪個口岸進出口,是不是要海陸空運輸,怎樣國際結算,我們全部可以標準化處理。”他說,看似概念簡單,但一達通走了差不多十年,因為中小企業的需求散、雜,不能只做一個行業,走一個碼頭,而必須把各類企業的個中需求用很標準的模塊全部解決。“所以,前面我們幾乎不掙錢�!�
“”效益下的多贏
據魏強介紹,做外貿供應鏈服務的公司,一般靠三個環節盈利,分別是代理費、返點費和增值服務費。通常,大多數公司的做法是在第一個節點賺錢,收取高昂的代理費。而對一達通而言,它的盈利渠道除了每筆單1000元的服務費,其營利落點主要在第二、三個節點。
應該說,“團購”模式讓一達通實現了賺取返點費和增值服務費。
“一達通的平臺上匯集了大批中小企業資源,都需要金融服務、物流等服務,對每個企業來說,需求小、散,不足以對供應鏈環節有話語權。但對我們來說,就像把這些小需求‘團購’了起來,從而對金融機構、物流等形成談判權。”魏強說,幫中小企業代辦金融、物流、保險這些流水所產生的“團購”效應,才是一達通的盈利核心。
以保險為例。他說,“單兵作戰”的中小企業的保費一般是保險公司的牌價,比如千分之一的保費,但一達通與保險公司談時,由于量的優勢,可能給出的保費是萬分之五,而這中間的差價就是一達通的利潤。同理,這套邏輯也適用于物流等環節。
此外,一達通在金融環節也創造了盈利模式,幫企業融資獲得銀行返點,為企業提供金融等增值服務來收費。
“我們在佛山有一個客戶是做床的,在家居行業還是蠻有名氣的,客戶是日本人。日本人下的單是2000萬,唯一要求是開信用證,先不付現金。但是,企業不敢用信用證,根本搞不懂這個東西,拒絕了,同時又感覺很冤枉,不甘心�!蔽簭娬f起了一個案例,國內中小企業多采取先付錢后交貨,但國際通行的是先發貨后付款。先后不同,資金風險就壓在不同人身上。一達通用客戶的信用證算了一下,大概前后45天周期,最終使用金融服務幫助企業接下了訂單。
不過,此前多年里,一達通沒有收入。
“沒規模,怎么議價?”魏強說,當時收取1000元一單賺的只是跑腿費,隨著客戶越來越多,才對所有環節有談判權。去年除了1000元的跑腿費,一達通每單業務在綜合環節的收入大約有300-500元,而現在,綜合環節的收入有1500元,即現在每單業務,一達通的收入是2500元。據他透露,目前一達通每天處理的訂單在100單左右,年底會達200單。
在他看來,一達通以后的速度會是一個滾雪球的速度,以客戶量獲得供應鏈環節更好的價格,價格又吸引更多用戶,進入良性循環�!皠e的不擔心,到時擔心的可能是你能承接多少訂單了。”
去年11月底,阿里巴巴收購一達通。盡管雙方沒有透露太多相關細節,但媒體披露阿里是以一達通2011年利潤的20倍進行估值,收購了一達通65%的股權。
盡管如此,魏強一路的創業并非一帆風順。
最初創業時,加上魏強在內其實一達通共有7位創業伙伴。不過,連年的虧損把其中的6位都“逼”走了,只剩下魏強一人堅守,在困難之時他甚至不惜賣掉房產。在他看來,“做了馬云做不到的事”,不信沒“錢”途。
實話實說 融通的前后端
【本期嘉賓】一達通創始人 魏強
阿里服務的是中小企業,但它以往做的是信息服務,讓客戶“見面”,交易流程不管。這給阿里帶來的困擾主要有兩點,粘度不夠,賺不到錢。盡管外貿B2B是阿里上市業務中最重要的一塊,大約有11萬會員,年交易額超過千億美金。但是,由于不參與線下交易,阿里也幾乎不能從此環節盈利。阿里為什么沒做?這不是它的強項,缺技術,不過它有的是客戶資源。而對一達通來說,此前八九年積累了才1000多個客戶,有技術,所以阿里選擇了一達通。
目前,一達通的客戶已超過3000個,其中不少客戶是來自阿里的資源。在魏強看來,一達通有助于阿里完成從找訂單到做訂單、從線上到線下的覆蓋。
除了客戶資源,阿里為一達通帶來的還有品牌提升。跟銀行、政府等更好打交道了,畢竟阿里的影響力大。此前包括IDG、紅杉資本等多家風投都曾接觸過一達通,但一達通最終選擇的不是財務投資人,而是戰略投資人阿里,一達通缺的不是錢,而是資源。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211/2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