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校艦長辭去十大網商稱號”把“十大網商”與阿里巴巴的矛盾公之于眾。有著“上校艦長”之稱的青島航艦艦船模型有限公司總經理司景國突然宣布辭去“十大網商”的舉動引起了連鎖反應,隨后,香港皇朝化工總經理何偉和另外一位“十大網商”也宣布辭去“十大網商”的稱號。
作為2007年度的阿里巴巴“十大網商”,司景國在阿里巴巴平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與阿里巴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雖然司景國在論壇上發帖解釋了自己辭去十大網商的原因是因為2011年十大網商評選中存在潛規則等問題,但業內人士認為這僅僅是一個導火索,事實上,隨著阿里巴巴的發展壯大,與當年一個戰壕里的很多“十大網商”早已矛盾重重。
《中國經營報》記者就這一事件致電阿里巴巴集團公關部門,希望就這一事件進行采訪,但是截至發稿,阿里巴巴集團未做回應。
十大網商票選風波
雖然“上校艦長”拒絕了采訪,但其發帖《我為什么辭去阿里巴巴十大網商稱號》表明,司景國對2011年度阿里巴巴十大網商的評選過程極為不滿,十大網商的選拔過程有如湖南衛視《快樂女聲》一般的令人眼花繚亂,有海選、100進30、30進10等多個環節,而且采用網站投票、新浪評選和評委打分等手段。
令司景國耿耿于懷的是,在選拔的過程中,阿里巴巴單方面改變“游戲規則”,將評委打分的權重從40%增加到70%,但卻沒有邀請評委打分,讓評委成為擺設,而且阿里巴巴對可能存在的刷票問題視而不見。司景國覺得阿里巴巴在這次評選過程中存在嚴重不誠信的行為,違背了阿里一貫的誠信精神,于是決定辭去十大網商的稱號。
阿里巴巴集團對此非常重視,7月20日就對外發布了聲明,對于中途改變評選規則的解釋是,在100強進30強的過程中,因為網絡投票受到了外界惡意干擾,導致眾多參選網商的票數在很短時間內出現異常變化。才不得已將兩個網絡投票平臺的比重從各占30%調整到15%,同時加大評委的打分比重到70%.
對于刷票行為,阿里巴巴集團研究中心給出的解釋是,確實存在刷票行為,但對情況屬實的都給予了警告,后續就沒有再發生刷票的行為。對于投訴也都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給出了結果。
在2008年的十大網商、深圳托微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安福看來,十大網商評選的影響力已不復當年,外界公認最有影響的三屆十大網商當屬2006年、2007年和2008年這三屆,然而這兩年的十大網商就明顯式微,這與過度商業化、滋生大量的刷票行為不無關系。
從合作伙伴到分道揚鑣
“十大網商”是由阿里巴巴集團從2005年發起舉辦的優秀網商評選活動,意在樹立榜樣,最早推選平臺以阿里巴巴商人為中心,發展到今天輻射整個網絡環境。歷屆十大網商不但是眾多網商中的佼佼者,深諳電商經營規律,還承擔起傳播網商經驗的責任。
香港皇朝化工總經理何偉告訴記者,成為2006年十大網商之后,幾年間,自己至少義務出席過幾十場阿里巴巴的網商分享活動,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更多的網商,同時也傳遞了阿里巴巴的價值和服務,早期十大網商和阿里巴巴之間是魚水關系。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某些十大網商和阿里巴巴之間的關系早就出現了裂痕,甚至是矛盾重重,評選事件僅僅是一個導火索。做了6年誠信通(阿里巴巴證明會員誠信資質的標識)會員的司景國剛剛放棄續費,而且還拒絕了阿里客服推薦的黃金展位。
另外一位“十大網商”何偉辭去稱號的原因則是阿里巴巴改變規則,取消了何偉所在的皇朝化工這樣一個離岸注冊公司的賬戶。何偉告訴記者,之前阿里巴巴為吸納客戶,允許離岸公司進行操作,好不容易等到有今天這樣的效果和口碑了,又出規則說不可以了,取消了公司的賬戶,一點都不考慮眾多離岸公司將遭受多大的損失。“而且阿里巴巴本身也是一個離岸公司,注冊地在開曼群島。”何偉質問。
“十大網商”反水阿里巴巴:衛哲因“誠信門”離開阿里巴巴之后,阿里巴巴B2B業務面臨的誠信危機仍然在繼續……
著名財經評論員,《阿里巴巴 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一書的作者鄭作時告訴記者,當年十大網商與阿里巴巴的關系用“血濃于水”的關系形容都不為過,阿里巴巴給予了十大網商極高的榮譽,據說,司景國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的火炬手還是阿里巴巴唯一推薦的。
回顧十大網商和阿里巴巴的分合之路,正應了那句名言:商場上沒有永恒的友情,只有永恒的利益。
誠信通失效了?
早期的阿里巴巴以“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平臺”的旗幟吸引了眾多的網商群體,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優質的服務。“當年的平臺比較單純,很適用,競爭也很有序,我們確實收獲很大。但后期,阿里巴巴基本就不重視這個平臺了,并且不斷的進行商業化開發。”
現在很多網商對阿里巴巴最大的不滿就是服務,一年2800元的誠信通會員現在基本就沒有任何服務可言,只是等到了需要續費的時候,客服人員才會一次次的催繳會員費,而一旦繳費后則再無音訊。為了增加收入,阿里巴巴開發了很多附加產品,例如旺鋪、精準營銷、網銷寶、黃金展位等,向會員推銷,都需要收費。
黃安福告訴記者,2011年3月自己就不再用誠信通了,沒有再續費。“作為誠信通會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打理,加入誠信通,就相當于在超市里租了柜臺,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經營,但我覺得現在花時間經營和獲得回報已經很不成比例了,所以就沒有必要再繼續用下去。”
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前后,迅速的推出了很多新產品,但這些新產品卻讓很多網商開始對阿里巴巴失望。網銷寶的推出類似于競價排名,網商要想獲得好的位置,就需要不斷的投入資金進行競價,讓自己的位置排在前面,但對于競爭白熱化的行業,不用這個產品,即使是誠信通會員也不會有什么效果,如果用這個產品就意味著企業的利潤被侵蝕,沒錢賺。很多行業的網商都陷入這種兩難的抉擇。
阿里巴巴業務在急速擴張,而相應的服務工作,比如培訓就沒有跟上,很多網商根本不會用這些產品,這導致了網商對阿里巴巴的失望。“2008年阿里巴巴一次就招了5000人進公司,人員規模膨脹的這么快,培訓跟不上,價值觀很難統一,這樣肯定會出問題的。”鄭作時表示。
改變的企業價值觀
2011年初自爆家丑,主動揭露2326家涉嫌欺詐的中國供應商違規,停止對這些中國供應商服務,阿里巴巴CEO衛哲、COO李旭暉為此引咎辭職。各界普遍認為,這是阿里巴巴刮骨療毒的一個典型舉措,但阿里巴巴一直倡導的誠信經營的價值觀,隨著企業的迅速擴大,正在遭受嚴峻的挑戰。
為了增加收入,除了不斷的開發和推出產品,就是擴大會員的數量,讓很多網商最不滿意的就是阿里巴巴吸納大量的不良會員進來(阿里巴巴的誠信事件這就是導火索),其中包括個人會員。很多網商都對阿里巴巴推出個人誠信通不理解,認為這與其長期倡導的誠信原則是相違背的,畢竟這是B2B平臺,是企業對企業的,如果僅靠一張身份證就可以成為誠信通會員,那還有什么誠信可言。事實證明,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業績,在審核會員資格和誠信上出了問題,才導致后來“誠信門”事件的發生。
阿里巴巴B2B業務的本質就是黃頁模式,賣家進駐阿里平臺就好比進駐超市,超市里柜臺的數量多少決定賣家的生意,當超市里柜臺數量過多,而顧客數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柜臺和柜臺之間競爭就會異常激烈。這就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會員的加入,不管誠信通會員多么努力的打點自己的網上生意,效果還是越來越差的原因。
“你想想看,當同質化的會員數量過分密集,惡性競爭在所難免,比如你輸入一個產品,下邊就會出現幾百個供應商,這生意還好做嗎?”這位業內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反問記者。對阿里巴巴無限制、低門檻的發展會員,甚至發展個人誠信通會員的做法自然抱怨很多。
在何偉看來,阿里巴巴在這幾年的高速擴張中,悄然的改變了企業價值觀:之前阿里巴巴提倡的是客戶第一,現在是利益第一。因為一個企業一旦將眼光只盯住財務報表和利益的時候,危機也就會隨之爆發。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b2b/20120211/2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