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產品】2017年6月8日 編輯:葉子

2017年CES聯想展出的智能音箱,外觀神似亞馬遜Echo
雖然蘋果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在今年WWDC的發布會上一再強調,蘋果剛剛推出的智能音箱是一款與Apple Music結合的音樂設備。但蘋果在這個新領域中仍然像是一個努力趕上第一梯隊的追趕者。
智能音箱和以往更加傾向于個人使用的電子設備不同,使用場景更多是家庭,這也是席勒口中,蘋果的新硬件被稱作HomePod的原因:它是iPod的家庭版,除了播放音樂,還要具備語音助理、智能家居中控等”技能“。
不巧的是,這些特性正是兩年前,創造出智能音箱市場的亞馬遜Echo走紅的原因。
2014年11月,亞馬遜發布了Echo智能音箱。這個外觀與一般藍牙音箱沒有太多區別的新硬件,內部搭載了亞馬遜的語音助手Alexa。和Siri、Google Now、Cortana這類手機上的智能助手不同,用戶無需操作某個按鈕,只通過簡單的語音指令,就可以通過音箱播放音樂、查詢新聞和天氣信息、控制智能家居設備。
在當時,智能手機還被認為是占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制高點。和亞馬遜當年6月發布的Fire Phone智能手機相比,Echo音箱并沒有獲得太多關注,只是悄悄地在亞馬遜商店里上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年6月,亞馬遜創始人及CEO杰夫-貝佐斯為Fire Phone站臺,親自展示了新手機具備動態3D顯示、頭部交互、圖像識別、萬貨商店等新特性。
雖然被當時的媒體稱贊為“最有想象力”的智能手機,但Fire Phone在隨后的一年中沒能大賣。2015年9月,亞馬遜正式終結了手機產品線。

而這時的Echo音箱,卻拿下了美國智能音箱市場25%的市場份額。

亞馬遜全球高級副總裁戴夫-林普(Dave Limp)
今年五月,負責設備及硬件業務的亞馬遜全球高級副總裁戴夫-林普(Dave Limp)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回憶了當時Echo獲得成功的原因。他表示,Echo和其中搭載的Alexa智能助手是一類全新的產品和服務,此前在市場上從來不存在。
“Alexa和Echo作為一款全新的產品和服務,它的人機界面是完全不同的,讓人感覺更親和,可以讓用戶感覺它隨時都在。這種非常親密的人機關系,也讓設備和服務變得更方便。對于Alexa來說,消費者只需進門時跟它說,‘Alexa,請幫我把臥室的燈打開’,就可以實現對點燈開關的控制,這是一種更簡單的人機互動。”
更加重要的,則是Echo給出了一個將云計算計算能力無限的特性,與機器學習有效結合的案例。“Echo產品本身是非常簡單的,它就是簡單的設備,售價只有50美金左右,可是它背后是Alexa,擁有巨大云計算能力和海量的知識,這是我們實現打造《星際迷航》隱形電腦的第一步。”
成為劃時代產品的潛力,加上幫助云計算與人工智能技術掙脫消費端應用瓶頸的可能性,讓智能音箱成了一個有望超越iPhone的機遇。

從左至右:蘋果HomePod、谷歌Google Home、亞馬遜Echo
最先意識到了Echo價值的自然是亞馬遜。從2015年起,亞馬遜美國網站上就頻頻出現Echo的廣告,地位與公司的王牌產品Kindle相當。同年6月,亞馬遜宣布向開發者開放Echo的核心——Alexa智能語音助手的開發平臺——智能音箱和語音助手相關的決策從此上升到了亞馬遜的戰略層面。截至2016年底,用亞馬遜的話來說,Echo已經擁有了上萬種“技能”。而到今年,配有顯示器的Echo Show亮相,進一步拓寬了對智能家居的整合能力。
谷歌緊隨其后。2016年5月,谷歌在當年的I/O大會上宣布推出Google Home,和升級版的語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一年之后,Google Home迅速迭代,不僅在功能上迅速追平Echo,還在硬件上降低了成本,并圍繞音箱與Android手機和電視建立起了一個生態。
追趕的還有與他人聯手的微軟。今年5月的Build開發者大會,微軟宣布與老牌音響廠商哈曼卡頓合作,推出搭載微軟語音助手Cortana的智能音箱Invoke。當然,蘋果剛剛推出的HomePod,只是這場智能音箱大戰中,最晚參戰的一個。
從時間上看,國內廠商的跟進并不算晚。2015年,京東聯合科大訊飛成立靈隆科技,在年中發布了“叮咚”智能音箱。同年年底,家用機器人廠商Rokid獲得A輪融資,并在2016年初試產出了第一代產品。
兩年后,國內重量選手紛紛入場:今年2月,百度收購開發智能家居中控的“渡鴉科技”,并將原有的度秘團隊升級成為事業部,直接向新上任的百度總裁陸奇匯報;騰訊則在4月宣布推出AI語音助手“叮當”,對外聲稱“功能與Alexa類似”。而據自媒體“頂樓”爆料,小米也已經完成了相關產品的開發,將在年內上市。
不過在這場新一輪的Copy to China浪潮里,是否需要將硅谷的創新再次本土化,估計仍然是國內眾多窺覷新“風口”的公司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亞馬遜Echo的應用場景往往是美國家庭的廚房,但類似的需求和場景在中國并不存在
美式家庭的生活中心往往是餐桌,面向家庭的智能音箱的典型應用場景也就成了廚房。實際上,在Echo原型機的開發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工作是圍繞如何提升設備在廚房中的使用效果展開的。
據林普介紹,研發Echo的想法始于4年半之前。從立項到上市,亞馬遜用了三年解決技術上的基礎問題,其中之一是減少廚房環境下的噪音干擾。
林普表示,Echo原型機在20平米左右大小的樣板間中的工作效果非常好,但家庭環境并不一定和樣板間相同:“比如說我自己家的廚房就會非常吵,因為我有可能一邊洗碗,一邊放音樂,旁邊還有攪拌機的聲音,可能孩子還在廚房里吵鬧,有時候還有朋友到家里來做客。如果Alexa只能像手機一樣在要求環境相對比較安靜,那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它必須要在像我家廚房那樣吵鬧的房間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才行。”
而在實際上,當Echo面向開發者開放后,受歡迎的“技能”大多和以廚房為中心的家庭生活相關:比如早飯期間的新聞播報和日歷提醒、下午茶時間的有聲書朗讀和輕音樂、準備晚餐時的口播菜譜和定時器設定……就連刷碗時發現洗潔精快要用光了,Echo也可以幫忙從亞馬遜上訂購。
在這個基礎上向外延伸,還有對房間燈光、溫度的語音控制,而這一切都擺脫掉了使用手機的繁瑣。豌豆莢創始人王俊煜買過兩臺Google Home和一臺亞馬遜Echo,為的是給心里“拔草”。在充分體驗了只靠“喊叫”不靠手機之后,他在近期的一篇專欄文章里表示:“在偷懶的欲望下,使用習慣很快就養成了。”
但是“如果想在中國直接復制 Echo 的成功,肯定都不靠譜。”語音助手公司出門問問的創始人李志飛近期在雷鋒網的報道中直接否定了Echo對中國市場的意義,原因之一來自廚房:在美國,“做飯的時候,小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什么問題都可以問。這些場景都是很實用的場景,但中國的廚房首先不是開放式,做飯也不像美國那么安靜。”
李志飛還懷疑:“放音樂,問天氣,設鬧鈴,查日歷,問交通狀況,這些東西在美國的需求還是很大的,但在中國,用日歷這種習慣就沒有。”
國內產品的定位確實不同。以京東聯合科大訊飛推出的“叮咚”智能語音音箱為例,音箱的高端產品線定位是兒童英語教育。另據京東方面表示,中國用戶更喜歡的是點歌功能,使用頻率占比53%。
這和王俊煜的觀察基本相同,和國內智能助理行業人士交流過后,他發現“似乎普遍也是以娛樂用途為主”。
在李志飛看來,聽音樂查天氣本身是一種用戶黏度低的功能,目前國內家庭對智能音箱還沒有形成強大的需求。雖然有虛擬語音助手和智能音箱的計劃,但現階段還是得“先把高速公路修好,就是硬件先搭好,再慢慢著獨特的使用場景”。畢竟,智能音箱的戰略價值很重要。
實際上,雖然2015年就早早布局,但直到現在“叮咚”都沒能復制Echo在美國的神話。投資方之一的科大訊飛今年5月15日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承認,中國市場上助理類產品仍然是小眾市場。
這多少和Kindle進入中國前的電子閱讀市場相似:彼時,多看、豆瓣和字節社在一個小眾市場中苦心經營,并將蘋果和亞馬遜的相關業務進入中國視作利好。然而Kindle真正進入后,市場并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它的模仿者們。市場上存活下來的數字閱讀們,早已不再和Kindle在一個位面上競爭。
如今,蘋果發布HomePod時并沒有將中國列入首發國家。至于創立了這個領域的亞馬遜,似乎還沒有將中國作為Echo和Alexa重點發力市場的打算。在談及Echo國際化面臨的困難時,林普談到的更多是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之間的區別,和歐洲文化與美國文化不同給機器學習帶來的困難。
在透露中國已經成為Kindle全球第一大市場之后,新浪科技向林普問起了有沒有打算將Alexa和Echo帶入中國。
林普表示:“我們當然希望Echo能成為一款全球性的產品,銷售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不過現在非常抱歉,我不能告訴你具體的時間點。”
如您有相關疑問,請在新聞下方進行提問,小編葉子會及時回復您,如果您有建設性意見和建議,被采納后樂購科技會刊登和注明。(完)
推薦閱讀
在WWDC2017結束之后,蘋果居然悄然對現款MacBook Pro做出了更新,換裝了7代酷睿處理器,同時15英寸版還更新了全新的Radeon Pro獨顯。本次更新的MacBook Pro共有6款,包括四款13英寸的機型以及兩款15英寸的機型,具體>>>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apple/30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