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的一篇文章當中推薦過一本書,叫做《失去喬布斯,蘋果會怎樣》,作者迪爾克•拜克曼(DirkBeckmann)是德國出名的蘋果分析師。這本書其實很淺顯,但它試著回答那一個有趣的命題:一旦蘋果決定生產一款新產品,進入一個新領域,哪怕是蘋果馬桶,都會被賦予與眾不同的魔力,都會引發粉絲的搶購。用戶被吸引的原因在哪里?蘋果因何連續成功?
迪爾克•拜克曼在書的第三章寫下這樣的題目“喬布斯戰略:蘋果會怎么做”,他做了一些設想,比如蘋果會如何來做蘋果汽車、廚房、電視以及電子學習平臺,在他看來,喬布斯和蘋果之所以擁有看上去所向披靡的魔力,在于找到了一套共通的蘋果方法論。
這些的事情正在小米身上上演。我聽到了一個段子:在9月5日小米手機3和小米電視發布的當晚,諸多手機、電視乃至互聯網公司徹夜開會,商討應對策略。畢竟,這兩款小米的新產品要到十月份才會真正推向市場,他們還有時間扭轉注意力走向,于是,也就是有了樂視電視2999元版本的推出。
一位傳統手機制造領域浸淫多年的老總在跟我聊小米時,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除了做硬件,小米已經進入另外一個境界(大致是指移互聯網與電商平臺),大家已經不是在一個平臺競爭了。
為何小米能夠給其所進入領域的既有占領者如此壓力?這引發了我的興趣,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個題目“雷軍方法論:每進入一個新領域,小米會怎么做”。
雷軍方法論(上篇):產品要讓用戶尖叫
如果你仔細分析雷軍在近三年中的所有演講PPT,其中有兩個詞是最不應該被忽略的,一是“頂配”,二是“首發”。歸結起來說,這兩個關鍵詞就如同一個鍥子,在小米發布新品時,可以深深植入用戶的腦海當中。
9月5日當天,NVIDIA創始人&CEO黃仁勛受邀為雷軍站臺,介紹小米3采用的Tegra4處理器,在這場五分鐘的登臺秀中,黃仁勛非常善于調動現場的氣氛,不過,最后看看,只有兩句話含金量最高:一是Tegra4是目前全球最快的四核處理器,二是選擇小米首發。
在隨后對高通的介紹中,雷軍一開始就拿出了三星的galaxynote3作為靶子,對方采用了高通的驍龍8974處理器,小米不會與之相同,而是要一個更快的、能夠首發的產品,于是就出現了8974AB版本的驍龍處理器。
除了定位,另外一柄讓用戶尖叫的利器是定價。據稱,一到要開會討論新產品的定價時,雷軍會先提出一個價格,然后仔細觀察與會者的臉色變化。最初,小米電視的定價在3999,很多員工覺得這個價格很有誠意,也足夠吸引人,但雷軍看完眾人反應之后,覺得還不夠能夠引發尖叫,最終又降了1000元。
“把自己逼瘋”,也許是對這種定價策略最有煽情力的描述。能做到如此境界,
首先是要有足夠的膽量,不算短期帳,不計短期成本。這就如同當年的淘寶與易趣之戰,易趣認定淘寶的免費是短期行為,結果沒成想淘寶會在免費基礎上衍生出新的盈利模式�?芍^是一念之差,謬以千里。
“小米不是一個強KPI的公司,我們對KPI看得很淡,換一句話講就是能賣多少算多少。”雷軍說,自己不會要強加類似今年賣500萬臺明年賣2000萬臺的目標,“小米第一年最早的規劃是賣30萬臺,后來是被市場推到了70萬臺、200萬臺、400萬臺,銷量是這樣上來的。”
換句話說,小米的定價策略是有其底氣的,其一就是把控好賣貨的節奏,其二就是利用電商方式,削減中間渠道,直達最終用戶。如果有其三,那就是利用硬件微利,靠軟件和服務來獲得多元化營收,但這一點還不夠明顯。
說完定位與定價,另外最值得一提的秘籍是“可感知體驗”。據稱,為了測試米3的高靈敏觸摸屏,小米的產品團隊從市場上成打成打買回手套,包含了各種薄厚度和材質。
另外一個故事是,為了凸顯小米電視的外觀色彩設計,曾是攝影深度愛好者的小米副總裁黎萬強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發布會的體驗區專門進行了裝潢,按照不同的使用場景設計了八種色調,以讓用戶有身臨其境之感。
實際上,這些故事往往都隱藏在光鮮亮麗的發布會背后,不為人知,但這些嘗試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可以給用戶可觸控的、可感知的使用體驗,它的殺傷力也遠高于強調多少個核、性能跑分等冷冰冰的指標。
新媒體“移動吐槽”曾經發過一篇名為“摩爾定律與消費主義”的文章,作者下了這樣一個判斷:在摩爾定律失效之后,IT業前行的主要驅動力已不再是技術發展形成的推力,而是消費主義盛行形成的拉力。而消費主義的特征就在于,個性化的體驗需求逐漸成為消費者們的關鍵興趣點。
總結一下小米做產品的方法論,一是作為鍥子的清晰定位(比如頂配、首發、最快等),二是作為錨點的瘋狂定價策略(比如把自己逼瘋),三是黏住用戶的可感知體驗。如此,才能有尖叫。
當然,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產品的品控確實足夠好。
雷軍方法論(中篇):小米新營銷三板斧
今年上半年的某個深夜,剛剛加完班的小米副總裁黎萬強突然來了興致,遂把團隊的幾個成員拉到辦公室,說:外界一直都說小米的營銷做得好,說實話,我們自己還這的沒有總結過,要不要一起總結下?
于是,就有了一份有關小米新營銷的“九字真經”,即“定戰略”、“做服務”以及“漲粉絲”。
這對小米進入新的領域會有幫助嗎?答案是肯定的。實際上,新營銷也是生產力,而且擁有瞬間引爆影響力的效果。
不過,這里有一個前提:強大的粉絲群、所謂的粉絲管理或粉絲經濟,其實只是一個結果,真正的關鍵在于執行和運營。
先說“定戰略”。
大部分人都知道小米是從最初級的互聯網交互產品——論壇,開始做粉絲積累的,隨后延展到了微博、微信、百度知道、QQ空間等新媒體陣地。少有人知的事情在于,小米做新媒體不是蜻蜓點水,而是放在戰略層面來做。
這個戰略就是“新媒體是主戰場,不是試驗田”。截至目前,整個小米公司有一個百人團隊在負責新媒體的運營,大致來說,論壇30人、微博30人、微信20人、百度知道10人、QQ空間5人。(備注:數據并未核對)
這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幾乎很少有企業的新媒體負責人可以拍著胸脯說,在見不到真金白銀、難以考核ROI指標的情況下,老板會允許去建立一個百人規模的新營銷團隊,并持續提供足夠的彈藥支持。
因果循環,“小米粉絲”能成為一種現象,能成為諸多企業羨慕的差異化能力,恰恰是始于小米在戰略層面的大膽與篤行。
再說“做服務”。
是否還記得雷軍在發布米1的PPT中有一個圖片,他是小米客服的001號,而整個小米是全員客服,這是一種組織架構的扁平化表現。傳統的企業做法是管理團隊下設產品團隊和客戶團隊,后兩者不定期進行用戶調研,與用戶的接觸與交互總是隔著一層,也不夠實時;小米則是管理、產品和客服團隊同時通過新媒體接觸用戶。
提升客戶反應速度也很關鍵,小米的微博客服團隊有一條硬性規定,在用戶@小米之后,必須在15分鐘之內做出反應。要知道,小米的新浪微博自2011年8月上線以來,@小米手機擁有217萬粉絲,@小米公司擁有159萬粉絲。
此外,小米還對進入的新媒體陣地進行了定位劃分,除了共同承擔客服的任務以外,基本形成了“微博拉新、社區沉淀、微信客服”等體系化運營架構,以此將每個陣地的屬性效果發揮到最大值。
最后三個字是“漲粉絲”。
需要把握的一條原則是“粉絲是朋友,不是上帝,也不是工具”。
這句話估計很多人都聽過,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如何進行多樣化的營銷創新和體系化運營,比如小米會將米粉送來的各種禮物進行傳播展示,在不同場合感謝米粉的支持;結合熱門電影與小米手機青春版發布,制作了《我們的150克青春》系列微電影和漫畫,七個聯合創始人還一起客串了海報宣傳圖片的拍攝;小米的發布會開始賣門票的時候,曾經遭遇一些詬病,但后來證明小米的回贈很慷慨,比如贈送一部紅米手機、F碼等,這甚至讓場外的黃牛急紅了眼……
這里還要講到一個小米經營粉絲的特別之處,在小米內部,并不將粉絲視為宣傳企業或者扮演水軍的工具,而是鼓勵米粉與小米以及米粉之間的互動。也就是說,小米運營粉絲的主體是互動而非灌輸,在此基礎上培育整個公司的營銷敏感性,繼而才有了類似紅米捧紅QQ空間的故事,將這些新媒體陣地原本被漠視的價值挖掘出來。
推薦閱讀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人腦處理視覺信息的速度是文字信息的50倍。因此,借助視覺刺激讓他人執行動作要比利用口頭交流或文字更為容易,此原理也適用于電商網站設計。根據網頁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超級干貨)雷軍方法論:上篇(產品)、中篇(營銷)、下篇(估值)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SNS/20131109/29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