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清)
與集裝箱打交道多年的阮晨海,沒想到,自己會因為集裝箱“火”起來。
創業近一年的阮晨海,因為家在臺州,公司在杭州,為了兼顧家庭和事業,常往返于兩地,“一周有兩三天時間在高鐵上”,他一直住賓館。
后來有一天,他在淘寶上看到有人改造集裝箱出租居住,一向對新事物抱有好奇心、敢于嘗試的阮晨海就去打聽,談妥后,對方以1200元每月租給了他。
他就在這個外部環境直逼別墅區的集裝箱里住了下來,直到被媒體發現,一夜之間變成“網紅”。
阮晨海住集裝箱不只是為了省錢。他把集裝箱視為一個產品,一個基本的工業化、標準化、模塊化產品,每個人住進去經過改造后達到個性化——這也是他這一年來尋找的商業模式。
創新、創意。脫胎換骨。集裝箱是個象征。阮晨海要做的,是對傳統的中國制造進行升級,成為富有創新、創意,極具附加值的產品,由此提升人的生活品質。
要了解這些,不得不從阮晨海學霸逆襲式的人生經歷說起。
學霸人生
阮晨海以前是做外貿的,常年與集裝箱打交道。3年前的一個下午,在臺州的他下班前檢查即將發貨的集裝箱信息時,想起考研成績可能已經出來,打電話查詢了一下,發現復試時間就是第二天,上午8點開考。他立馬撥打了報考的中國美術學院(下稱中國美院)招生辦電話,招生辦的老師讓他第二天一大早過去領準考證。他連夜開車趕往杭州,參加了第二天的復式、面試。
此前他也想報考中國美院,但因工作太忙或沒找到動心的專業作罷。那一年,他看到中國美院研究生招生專業里有個“文創設計制造業協同創新中心”,“制造業”三個字讓他眼前一亮,他就報考了。

后來考上這個中心第一期研究生的10多名學生中,只有阮晨海一人算是來自“制造業”。他在浙江臺州玉環市的一家以外貿出口為主要銷路的企業擔任營銷總監,產品主要是衛浴配件。
他是在職研究生,班上其他人大多是統招生。阮晨海的一位研究生同學回憶,阮晨海和印象中是為了“混文憑”的在職研究生不同,后者很少來上課,阮晨海不但經常出現在課堂,一些重要的講座還經常從臺州大老遠趕來。在三年的學業結束后,阮晨海還拿到了中國美院頒發的畢業創作銀獎。
事后看來,這只是阮晨海為創業做的最近一場系統知識儲備。
中學時代,其實阮晨海的成績并不出眾。以藝術生身份考取浙江傳媒學院的他,大學畢業后做過兩年電視記者。因個人認為地方媒體空間有限,他想改行做國際貿易,去北戴河、上海兩地學了兩年英語。
北戴河學的是初級英語。他學的是美式英語,基本上是從零開始。多年后令他記憶猶新且引以為傲的是,剛學了兩個月英語的他去參加學校英語演講比賽。其他高級班的同學都是背誦,初級班的他只能把演講內容抄在一張紙上朗誦。比賽結束,驚訝的學校外教為他頒發臨時專門增設的語音獎項。
阮晨海拿到這個獎項是靠他“愚公移山”般地練習發音。從ABCD開始。一遍又一遍旁若無人的練習,讓同寢室其他同學驚愕之余,以為他瘋了。
但他卻憑著這種近乎瘋狂的執著,獲得了學校為他特設的獎項。
從臺州到北戴河,或者從臺州到上海,一個上班的人往返于兩地,要克服的困難可想而知。
為了了解商業,他后來又去上海上了MBA。阮晨海上MBA不是為了“鍍金”——作為一個地方小企業的銷售人員,好像也沒這個必要——他要學習商業的專業知識,了解商業運作的內在邏輯,MBA可以滿足這個需求。
多年后,阮晨海開始創業。入職三個月剛剛轉正的小伙告訴他,自己考上了一所二流院校的平面設計的研究生。這對于一個老板來說應該是尷尬的事情。可阮晨海說,這是好事應該支持,如果對方去讀研仍保留公司職位,可按實際工作量開工資;但是阮晨海認為他有能力沖擊一流院校,假如小伙子能考一所更好的學校,考上后他愿意根據成績優異程度由公司提供獎學金。最后小伙子因考研學校專業不夠強大而主動放棄,留在公司繼續發展。
學霸派頭躍然紙上。
“他是真的熱愛學習,支持學習,現在還經常給我們推薦書看,讓我們去網上學習有用的課程。”阮晨海的一位同事說。
中國制造
阮晨海的家鄉浙江臺州玉環市在一個臨海的半島上。和中國很多沿海地區一樣,當地以改革開放近40年來形成的外向型經濟為主導,把外貿及其相關產業鏈作為主要經濟支柱。
阮晨海所在公司是一家做衛浴配件的中小企業,根據訂單要求,為國外大公司做產品,然后打上對方的品牌——貼牌,是其主要銷售渠道。

這也是成千上萬中國沿海中小企業所做的。它們做的只是國外某品牌產品體系的一部分,分工非常細,各自精通于某個配件的生產,但很少有企業融會貫通各個環節做完整的產品體系,更少企業創新、創造,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
因此,這些企業利潤之低、產品附加值之小,順理成章。
阮晨海的企業也做過一些自己的設計,但這些設計只是在成為別人產品體系下的小打小鬧,發揮空間有限,能成為一個不錯的代工者,但距擁有自己的獨創品牌天遙地遠。
這就是阮晨海要去讀研究生,學習產品設計的原因。他不滿足于只給國外大公司代工。不滿足于中國產品只能貼牌。他要學習產品設計的專業知識和創新理念。洞悉產品創新的內里。
很快,國內外市場環境變化,給中國制造敲響了警鐘。國內勞動力成本水漲船高,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等地轉移,國際經濟疲軟,讓中國制造走到了十字路口。
阮晨海每年都參加廣交會。盡管其所在公司產品應形勢變化不斷創新求變,國外市場訂單下滑趨勢有所緩解,但大勢難改。
“在制造業的十年,雖然很痛苦,但得到了磨礪,對產品制造、供應鏈管理和技術研發的控制有了深刻的見解。同時,從事國際貿易十年游歷了全球幾十個國家也拓寬了視野。”
此時此刻,重新開創一條新路,越來越成為必然選擇。
多年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加身,阮晨海離開了自己最精通的衛浴外貿行業。
創業時代
“這是一個重構的時代,不創業可惜了。”10月9日晚,身著淡藍色襯衫,戴一副細黑框圓眼鏡,說話溫和卻透著堅定的阮晨海,現身他自己創立的位于杭州創意設計中心的 “怡水科技”一間辦公室。
這間辦公室是這個約兩百平米的創業公司中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分別留給銷售、技術、財務、品牌傳播等部門。
它是這個以設計為主打的園區為數極少的“制造”企業。但從外觀上,看不出這是一家“制造”企業,既無車間,也無廠房。
這就是阮晨海要打造的新制造企業的特征:主要從事產品技術開發、設計上的創新,和品牌包裝上的創意,讓升級的產品服務于更有品質的生活,從而獲得創造、營銷上的附加值,而不只是停留于代工和粗制濫造的模仿,販賣低廉,質量常常被認為很低下的產品。

“商業應該是服務于生活的。”行走在既有著諸多設計、創意企業,也有不少餐廳、網紅店的園區,阮晨海脫口而出。
因園區建筑外觀時尚、有設計感,隨處可見有模特在拍照。路邊傳來初秋的桂花香。
這里是杭州,一座以西湖和阿里巴巴聞名的城市。
阿里巴巴賣產品,阮晨海創造產品。
“我最不想看到的,是很多加工廠小老板守著一個低廉無附加值的產品,不去創新,只想著從這個螺絲里省掉一分錢,從那個零件里扣掉一分錢,結果做出來的產品質量沒有保障、不堪一擊。”做外貿產品出身的阮晨海,對這種無創意、無附加值產品的狀況深有體會,痛心疾首。
但阮晨海也繼承了他做外貿時的一些做法。公司只負責設計、銷售、品牌等環節,把生產交給那些傳統制造企業。
他能這樣做,主要有賴于多年來中國形成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工業體系。
“經過這么多年外向型經濟發展,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它應該為我們自己的制造業升級轉型所利用,成為中國制造重生的基礎。”阮晨海說。
一個杯子的誕生
但它的銷售渠道將從外貿變內銷。
生產什么產品呢?做衛浴產品出身的阮晨海,對水比較熟悉。那些傳統的涉水產品,如凈水器、大件陶瓷衛浴等,已被國內外大品牌占領,一個創業小公司很難插足。
不管是從大環境考慮,還是從自身優勢出發,都注定企業得開創一條獨辟蹊徑、小而精的路子。
阮晨海選擇了一個杯子,作為他創業的第一款主打產品。
這款命名為“水輕輕”的富氫水杯,它的定位為“女神杯”,專為追求生活品質的時尚女性打造。在淘寶上眾籌,甫一預告,即有700多位用戶用50萬元眾籌款熱心支持它的誕生。

“女神杯”尚未正式上市,就不斷有人要求定制。在上海“水博會”上,一個做了10年富氫水杯的廠商稱贊,“女神杯”用了半年時間,做到了這個行業10年里別人沒做到的第一。
阮晨海和他的團隊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是設計。做過外貿,同時又是產品設計科班出身的阮晨海,在產品設計理念上,一掃此前富氫水杯“包治百病”、江湖色彩頗濃的形象,將產品定位為年輕、時尚,崇尚品質生活,追求新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不需要包治百病,治病是醫生的事情。”阮晨海說。
其次是制造上的精益求精。
“女神杯”的生產地在廣州。半年間,阮晨海和他的團隊不下十次前往生產現場,跟車間主管溝通,跟工人溝通,跟公司老板溝通。他們讓對方明白是在做一款該領域最好的產品,務必精益求精、嚴格要求。
對方被阮晨海團隊的精神打動,一改再改,一精再精。出來的第一批產品,1000只杯子,只有100只杯子通過驗收,報廢率為90%。但“對方愿意虧,我虧我的,他虧他的,大家都知道這是在做一款最好的產品”。
要讓中國制造脫胎換骨
阮晨海辦公室的會議桌上,放了一款“女神杯”,也放了一款國內同類廠家仿日本某品牌做的富氫水杯,“用來作參照用的”。裝“女神杯”的盒子設計感強,時尚大氣,看上去里面不像杯子像藝術品,而那個作參照的杯子,讓人想到阮晨海關于“化學器皿”的描述。
富氫水杯誕生時間不長,在注重養生的日本頗為盛行,一般便利店都可以買到杯子及富氫水,國內外有上千篇論文探討它對人體健康的價值,但在國內名聲卻并不好。
和很多保健產品一樣,在國內,這種杯子普遍被貼上可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包治百病”的標簽。
為什么選擇這樣一款尚在市場適應期的產品作為主打產品?阮晨海說,一是該領域進入的人不多,市場潛力巨大;二是市場上沒有卓越的產品,作為做產品的人,越是沒有好產品,就越應做出好產品來征服市場,說服用戶。
對于一個創業公司來說,公司生存也很重要。在外貿領域摸爬滾打十幾年的阮晨海,對公司既有長遠謀劃,也有非常現實的考量。
創業的他如今經常掛在口上的,是對過去,對已有資源、知識“清零”,住集裝箱即有這個意圖。但他也必須充分利用自己既有的資源和長處,服務于創業現實。
在公司初創的這段時間里,除了籌備“女神杯”上市,他還給人代工做了一款軟水花灑,賣給手上那些大客戶。
對比較“硬(含鈣鎂等元素比較高)”,洗起來皮膚比較黏的水,裝上這款僅售兩三百元的花灑之后,就會變“軟(鈣鎂等元素比較低)”,皮膚和頭發比較順滑、舒服,僅這款花灑的月銷量就是數萬臺,賺的錢用來維持公司運轉,僅一年時間,公司收支已持平。
這種做法,是中國制造涅槃重生的縮影。
接下來,“女神杯”將迅速在市場出擊。

因公司初創,目前獨創產品僅有“女神杯”,另一產品正在醞釀之中。但阮晨海想做的其實不止這些。他的夢想是,有一天搭建一個產品創新平臺,讓想升級轉型、創新產品的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在這個平臺上都能迅速找到打造創新產品所需的資源。
到那時,他要推動的不只是一款、幾款產品創新,而是整個中國制造升級轉型、脫胎換骨。
推薦閱讀
對于“矩陣”這個名字,不少動漫迷可能會覺得有點陌生,但對于看過矩陣作品的人來說,往往視其如傳奇般存在。他從三、四歲的時候開始接觸畫畫,在初三的時候毅然>>>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30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