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傳媒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利民
鳳凰財經訊 7月11日,華視傳媒董事局主席兼CEO李利民接受了鳳凰財經專訪,針對華視傳媒下調Q2業績預期、收購DMG、以及華視傳媒承辦深圳新媒體廣告產業平臺及廣告創意聚集園,李利民做了解讀。與目前業績不佳相反,李利民對華視傳媒的發展信心幾乎爆棚,喊出如果可能,會像巴菲特買可口可樂一樣買入華視傳媒的股票。
三大策略調整將會大幅提高Q3業績
此前不久,華視傳媒宣布下調2012年第二季度廣告收入預期至2800萬美元-2900萬美元,此前預計的范圍是4000萬-4300萬美元;Non-GAAP 下歸屬股東的凈虧損預期擴大至2000萬-2200萬美元,此前預計的是凈虧損500萬-800萬美元。
針對此次業績預期下調,李利民表示,華視傳媒在銷售、運營成本及資源整合策略上的遇到了瓶頸,導致業績有所下滑。同時,外部商業環境在上半年也發生了變化,一部分大客戶減少了在移動廣告上的投入,而電商及團購也日趨回歸理性,使華視在收入上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具體下降比例將在第二季度財報中予以披露。
李利民認為,華視已針對上述問題找到了具體的應對措施。首先,華視將積極深挖電視節目內容方面的商業價值。出于政策原因華視在移動媒體上的廣告播出時間僅占總播出時間的30%,李利民認為余下的70%的內容播出時段值得去精耕細作、深挖其背后的商業價值。“華視是戶外媒體,但華視的基因是電視”,李利民對鳳凰財經表示,華視以電視的角度去定位自己的媒體價值,但更強調自己的社會屬性。
其次,華視對市場進行了細分,并大力調整銷售團隊。華視按照區域及行業在更大的范圍內對市場進行了細分,二季度開始對銷售團隊進行調整,他表示,“二季度加強了銷售團隊培訓,并且將聘請高級銷售管理人員。華視對銷售團隊的調整將有利于三季度業績。”
最后,對于居高不下的媒體成本,李利民坦言,“華視最大的困難就是居高不下的媒體成本,媒體成本占華視運營成本70%以上”,李利民稱,華視的媒體成本將得到調整。
“近期相關國家領導人視察華視,肯定華視的商業模式,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而華視也正在積極與相關方面溝通。我們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如果每減少一千萬的媒體成本,我們就多了一千萬的利潤”。
收購DMG有疏忽
談及華視傳媒以1.6億美元收購DMG,李利民表示,由于搶趕世博會太快,收購DMG的華視在核實財務報表上有疏忽。
李利民稱,收購之后,DMG的資產、管理等被整合進華視的地鐵業務對原有地鐵業務的有積極的協同效應,但受對方提供的虛假歷史資料的誤導,當時在此基礎上預期的未來收入,實際中是嚴重打折。
“本著對股東負責的態度,將會積極應對下去,相信法律的判決。” 李利民的信心很足。
新媒體廣告產業園:風投+平臺
針對華視傳媒承辦的中國(深圳)新媒體廣告產業平臺及廣告創意聚集園,李利民表示,將利用深圳的區位優勢,向全世界進行新媒體招商,同時華視還將享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
李利民預計,至2015年園區預計將引入孵化500家以上入園企業,年營業額超200億元,培育年產值過億新媒體廣告及相關企業20家以上,培育新媒體廣告業文化+科技企業50家以上,預計年納稅額10億元以上,就業人員1萬人。
而針對于入駐的企業,除了政府的優惠條件,華視傳媒將會以風投+平臺的角色對其進行大力扶持。華視對入園企業將進行有價值的投資,待企業成熟之后,華視將以自身的媒體渠道為入園企業提供平臺。
而對于此次華視傳媒可得到的廣告收入與投資規模,李利民表示,因項目正進行可行性認證,廣告收入尚未定,而投資規模目前也難下定論。
像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一樣買入華視
回顧華視傳媒上市歷程,李利民表示在美國上市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一場洗禮,美國的資本市場較國內規范,相關制度健全,對華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當問及華視股價是否被低估時,李利民信息滿滿表示,“華視的股價被嚴重低估。”
李利民稱,媒體在中國有著獨特的社會屬性,華視覆蓋了近四億主流人群,擁有覆蓋中國最具經濟輻射力的29個公交城市和8個地鐵城市的覆蓋能力,形成中國最大戶外數字移動電視廣告聯播網,政府、市場和客戶會逐漸認同戶外電視的影響力和媒體價值。
“我們看好華視的長期發展,如果排除關聯交易,我會(像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一樣買入華視”。
推薦閱讀
Digg創始人凱文羅斯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7日晚間消息,盡管美國社交新聞網站Digg從未成為她的支持者所期待的成功公司,但是其創始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卻從對一些優秀的創業公司的早期投資中賺得盆滿缽盈。 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視李利民:策略調整將大幅提升Q3業績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716/7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