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內部試錯,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僅僅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實際上,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我們還會有一個困惑:自己做的這個產品萬一失敗了怎么辦?
我的經驗是,在面對創新的問題上,要允許適度的浪費。怎么理解?就是在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兩個團隊同時研發一款產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認為這個項目是你在戰略上必須做的。去年以來,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實在騰訊內部,先后有幾個團隊都在同時研發基于手機的通訊軟件,每個團隊的設計理念和實現方式都不一樣,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戶的青睞。你能說這是資源的浪費嗎?我認為不是,沒有競爭就意味著創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團隊在競爭中失敗,但它依然是激發成功者靈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為“內部試錯”。并非所有的系統冗余都是浪費,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現實性。
開放協作度:最大程度地擴展協作,互聯網很多惡性競爭都可以轉向協作型創新
互聯網的一個美妙之處就在于,把更多人更大范圍地卷入協作。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越多人參與,網絡的價值就越大,用戶需求越能得到滿足,每一個參與協作的組織從中獲取的收益也越大。所以,適當的灰度還意味著,在聚焦于自己核心價值的同時,盡量深化和擴大社會化協作。
對創業者來說,如何利用好平臺開展協作,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以前做互聯網產品,用戶要一個一個地累積,程序、數據庫、設計等經驗技巧都要從頭摸索。但平臺創業的趨勢出現之后,大平臺承擔起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創業的成本和負擔隨之大幅降低,大家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最核心的創新上來。
對我個人來說,2010、2011、2012年以來,越來越意識到,騰訊成為互聯網的連接者也就是幫助大家連接到用戶以及連接彼此方面的責任、意義和價值更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實現的轉變就是,以前做好自己,為自己做,現在和以后是做好平臺,為大家而作�;ヂ摼W的本質是連接、開放、協作、分享,首先因為對他人有益,所以才對自己有益。
對騰訊來說,我對內對外都反復強調我們作為平臺級企業一定是有所為有所不為�,F在肯定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們也希望通過各種渠道,聽聽大家對如何經營好開放平臺的意見和建議。這絕不是一個姿態,而是踏踏實實的行動力。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必然是不同物種有不同分工,最后形成配合,而不是所有物種都朝一個方向進化。
在這種新的思路下,互聯網的很多惡性競爭都可以轉向協作型創新。利用平臺已有的優勢,廣泛進行合作伙伴間橫向或者縱向的合作,將是灰度創新中一個重要的方向。
進化度:構建生物型組織,讓企業組織本身在無控過程中擁有自進化、自組織能力
這一年來,我也在越來越多地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企業該以什么樣的型態去構建它的組織?什么樣的組織,決定了它能容忍什么樣的創新灰度。
進化度,實質就是一個企業的文化、DNA、組織方式是否具有自主進化、自主生長、自我修復、自我凈化的能力。我想舉一個柯達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柯達是膠片影像業的巨頭,但鮮為人知的是,它也是數碼相機的發明者。然而,這個掘了膠片影像業墳墓、讓眾多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的發明,在柯達卻被束之高閣了。
為什么?我認為是組織的僵化。在傳統機械型組織里,一個“異端”的創新,很難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支持,甚至會因為與組織過去的戰略、優勢相沖突而被排斥,因為企業追求精準、控制和可預期,很多創新難以找到生存空間。這種狀況,很像生物學所講的“綠色沙漠”——在同一時期大面積種植同一種樹木,這片樹林十分密集而且高矮一致,結果遮擋住所有陽光,不僅使其他下層植被無法生長,本身對災害的抵抗力也很差。
要想改變它,唯有構建一個新的組織型態,所以我傾向于生物型組織。那些真正有活力的生態系統,外界看起來似乎是混亂和失控,其實是組織在自然生長進化,在尋找創新。那些所謂的失敗和浪費,也是復雜系統進化過程中必須的生物多樣性。
創新度:創新并非刻意為之,而是充滿可能性、多樣性的生物型組織的必然產物。
創意、研發其實不是創新的源頭。如果一個企業已經成為生態型企業,開放協作度、進化度、冗余度、速度、需求度都比較高,創新就會從灰度空間源源不斷涌出。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創新不是源頭,而是產物。企業要做的,是創造生物型組織,拓展自己的灰度空間,讓現實和未來的土壤、生態充滿可能性、多樣性。這就是灰度的生存空間。
互聯網越來越像大自然,追求的不是簡單的增長,而是躍遷和進化。騰訊最近的組織架構調整,就是為了保持創新的活力和靈動性,而進行的由“大”變“小”,把自己變成整個互聯網大生態圈中的一個具有多樣性的生物群落。
我相信每一個創業者都懷有一個成功的夢想,我與大家分享的是騰訊14年互聯網實踐的一點體會。它肯定是不完整的,但它同樣也遵循“小步快跑”的灰度法則,需要一步一步去完善,大家可以繼續發揮和探索。我希望的是,騰訊不僅是能讓大家賺到錢的平臺,更能成為業界一起探索未來、分享思考的平臺。以后每年,但凡在創新方面能有所心得,我都會跟大家一起分享。
馬化騰
推薦閱讀
18個月前,浙報傳媒(600633)的董事長高海浩突然找到還在任都市報總編輯的王綱,雙方進行了5分鐘的談話。而這短短幾分鐘談話,足以決定這家在國內率先上市的大型報業集團未來10年的日子過的怎么樣。 在那次談話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馬化騰致信伙伴:灰度法則的七個維度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709/74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