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大環境給了體制改變的機會,如果將聯想商業智慧復制到這些企業,這些企業就能重新渙發活力;再將這些“煥發活力”的企業上市,就能獲得高額回報。
但聯想要在一批公司中脫穎而出并不容易。1980年代,北京中關村出現了一批特殊人群,有的來自北大、清華等高校,有些來自中科院,他們被稱為8小時工程師或星期天工程師,8小時之內給國家干活,8小時之外到中關村干活,8小時之內磨洋工,8小時之外拼命干。
這批人包括柳傳志,還有陳慶振、王洪德、萬潤等,他們先后創辦了自己的企業,這些企業都戴著紅帽子--一個國家機構為榮。這批企業中出現了很多明星,最著名的就是“兩通兩海”,即京海、科海、信通、四通。
那時候聯想還不知名,但沒有一家企業比聯想走得更遠。對于創業,柳傳志說應該“感謝這個時代,給了他機會”。柳創業時,恰好改革開放,制度開始形成空間,同時IT信息技術迅速發展。1985年,柳傳邀倪光南加盟聯想,推出聯想漢卡,搭上了IT信息技術發展的快車。
確立接班人
聯想系的權力是交到一個人手里,還是幾個人手里?是交給一個人,還是交給一個團隊,這曾是令柳傳志糾結的問題。
2004年12月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后,柳傳志決定:一、聯想要交到幾位領軍人物手中;二、集體領導取代家長制。此后,聯想系內發生系列變化:2008年7月“聯想總理”李勤宣布,不再擔任神州數碼董事長,郭為則將神州數碼董事長、CEO一肩挑。
楊元慶領軍的聯想集團也開始變陣。2004年12月,聯想集團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全球PC業務,時任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出董事局主席,原IBM高級副總裁沃德任CEO兼總裁。過渡期后,原戴爾亞太區CEO阿梅里奧出任聯想集團CEO。
柳傳志的傳說
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柳傳志短暫復出,幫助聯想集團度過金融危機。聯想控股最早“五架馬車”設計,分別是朱立南、趙令歡、陳國棟、吳亦兵,分別負責聯想投資、弘毅投資、融科置地、控股投資。此時,是四家公司各自發展的艦隊模式,還是整合為一家公司的大船模式,時無定論。
2008年,朱立南悄然出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這是朱立南接班的最早鋪墊,也被視為聯想控股業務“大船模式”的最早鋪墊。2010年,聯想控股執行委員會成立,執委會成為包括柳傳志、朱立南、趙令歡、唐旭東、寧旻五人。2011年,陳紹鵬辭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加盟聯想控股,負責新農業方面的投資,同時進入聯想控股執委會成員,五人班變為六人班。
聯想控股公布整體上戰略,即五至七年內完成整體上市。聯想控股是大船模式,還是艦隊模式,曾是令聯想控股高層,尤其令柳傳志糾結的問題。至此,聯想控股實施“大船模式”的方向已經不可逆轉。
何萬斌認為:與聯想控股選擇“大船模式”相比,整體聯想系資產卻選擇了“艦隊模式”,分別為聯想控股、聯想集團、神州數碼。在“大船模式”與“艦隊模式”選擇上,柳傳志在歷史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公司做不同選擇。
1987年,剛剛創業三年的聯想內部曾經有一場爭執,學習科海,總公司下面做一堆公司,做艦隊模式,柳傳志國排眾議,提出了大船模式。那時作為“兩通兩海”之一的科海,是中關村的標桿企業之一。柳傳志認為,公司還沒做大,就搞艦隊模式,結果是“小船大家漂”,經不起風浪。
聯想控股選擇大船模式,與柳傳志個人對聯想的愿景有關,如果聯想集團愿景是“世界頂級IT企業”,那么聯想控股的愿景則是“世界頂級的投資企業”,不僅與國內同行比,還得與國際同行比,唯有大船模式可達到這個目標。
隨著聯想控股“大船模式”的確立,聯想系資產接班人已經確立:老柳若去化三清,分別是楊元慶、郭為和朱立南,其使命分別是,成為頂級IT硬件企業、頂級IT服務企業、頂級投資企業。聯想集團、神州數碼分別代表了柳傳志創業的前半程,集中于IT領域;聯想投資企業則代表柳傳志創業的后半程,聚焦投資領域。
推薦閱讀
TechWeb編輯推薦: 本報訊(記者馬佳)你們覺得我今天的表現怎么樣?還滿意嗎?前天下午,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媒體面前完成了履新來的首次正式亮相。媒體記者也以掌聲回報了他的真誠,因為在一個半小時的座談會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柳傳志的傳說:聯想系資產接班人確立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623/7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