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Q上加為好友之后,互相留下了聯系方式,過了幾天,蔡文勝居然親自給伊光旭打電話,把一位專門做域名生意的朋友介紹給了他。伊光旭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此時的他還窩在南京的出租房里,呵護著他的“冷笑話精選”,他認為微博是一種方向,但很少有人理解。
利用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機會,伊光旭拜訪了同在北京出差的蔡文勝。他們只是簡單聊了半個小時,從出身到微博,同樣像嘮家常一樣。臨走的時候,蔡文勝邀請伊光旭再去廈門“聊聊”。
沒過幾天,蔡文勝在廈門接待了伊光旭,陪坐的還有蔡的一位圈內好友。這是2010年的春天,微博剛開始流行,此時距離蔡文勝注冊微博賬號還不足一個月。“我講微博的趨勢在哪里,未來的價值是什么,一般我跟別人講90%,對方還很難明白,他那位朋友就是不停地問這問那,但文勝聽到40%就全懂了,這是他的厲害之處。”伊光旭回憶說。
而在蔡文勝看來,對人和事的判斷,早已形成自己的原則,放在伊光旭身上,有三個方面讓自己滿意:第一,他對“冷笑話精選”已經運營一段時間,并且效果不錯,證明了自己是個行動派,不是空想派,即事實相對清晰了,不是在畫一張餅;第二,伊光旭對數字很敏感,但不夸張,“我不喜歡夸大用戶量的行為”;第三,他是不是有一個比較遠大的理想。雖然中國99%的創業者一開始都是為了賺錢,有的人可能賺了錢就滿足了,有的人會覺得應該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有區別了,也就是所謂的理想了。光旭顯然不急于賺錢。
確定投資之后,蔡文勝強烈建議伊光旭從南京搬到廈門,能夠回到福建家鄉創業,伊光旭求之不得。老規矩,蔡文勝在最短時間內把錢打給了他。
從草根中來,到草根中去
之所以習慣快速把錢打給創業者,源于蔡文勝自己的創投經歷。“早年我創業拿投資的時候,從談妥到入賬,等了快半年,后來做天使又和很多VC打交道,速度還是沒見多大改觀,所以既然我自己能決定的投資,就要盡快給創業者,”蔡文勝說,“對于那些剛剛起步的創業者,資金晚到一天,都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命運。”
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濕鞋的。蔡文勝既吃過法律的虧,也吃過誠信的虧。他說服自己的理由很簡單:天使投資本來就是高風險的事情。
在天使會的一次內部聚會上,幾位業界大佬“交代著”各自的投資數量,有人說十幾個,有人說三十幾個,還有人說快50個了。輪到蔡文勝,他略作沉思,說道:大概100多個了吧,反正我也記不清了。蔡記不清的還包括究竟有多少簽了協議、有多少打了水漂。這讓一向熱心腸的徐小平很是著急,連忙對蔡說,“文勝,我之前也像你這樣大撒把,后來雷軍給我推薦了一個律師,省了不少心,你也趕快試試吧!”
但是,看上“心儀”的年輕人,他還會“不管不顧”地投之。熊俊就是個例子,蔡文勝決定投他的時候,還不知道要做什么。但他現在的公司已有100多人,做的產品叫同步網絡,一款iPhone上類似于91助手的應用。喜歡行動派的蔡文勝之所以看上熊俊,就是因為他早就做起來了:當年還在一家臺灣ERP公司工作的熊俊,就利用業余時間開發了91助手的前身——iPhone PC Suite,前后加起來,1萬個小時是差不多了。所以,在蔡文勝眼里,這樣的人本身就是行動派。
和蔡文勝相識時間最長的要數吳欣鴻。早在2000年的時候,還是高中生的吳欣鴻就因為泡域名論壇認識了蔡文勝。后者比他大整整一輪(12歲)。吳欣鴻和蔡文勝同是泉州人,但不是一個地區。讀中學的時候吳欣鴻就跑到位于杭州的中國美院學過兩年畫,所以當后來高考考上清華美院的時候,他毅然決定不上大學。“那時我覺得自己在初中就上過大學了,沒必要再浪費時間,而且,做域名生意實在好玩。”吳欣鴻說。
拒絕了清華,吳欣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靠經營域名賺的一點錢成立自己的公司,主要是給一些企業做網站設計。“那時我也友情幫助文勝做過幾個網站設計,一開始我爸媽還反對我去,說當心那人是騙子。”
在經歷了兩次不成功的創業之后,吳欣鴻在2005年的時候正式入伙蔡文勝的公司。但他做的事情與導航網站無關:蔡文勝給他時間、給他錢,就讓他做各種產品。“我在這里前前后后牽頭做過的產品有30多個,大部分都失敗了,但文勝從來沒有因為某個產品的失敗而罵過我。”吳欣鴻說。
而在蔡文勝眼中,一個產品的成敗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我首先看中的是用戶量,我一直認為,只要用戶量夠了,不愁商業模式。”蔡文勝說。蔡文勝曾從他兒子那里獲得過“成就感”。 有一天,蔡指著還在上中學的兒子的電腦說,你用的FlashGat是我投的,小家伙連頭也沒回;后來蔡問兒子,你用的那個暴風影音也是我投的,好用嗎?兒子淡定地說:也就那樣吧。可有一天,蔡文勝發現兒子正在聚精會神地玩火星文轉換器,蔡走了過去,告訴他這也是自己投的,沒想到兒子很驚訝,說“老爸你太牛了,我們很多同學都在玩!”
火星文轉換器是吳欣鴻主導的產品之一,用戶最多時有幾千萬,但后來吳欣鴻覺得還是缺乏一個長遠的發展空間,關鍵就是怎么把這幾千萬的85后、90后用戶留下來。而就在這段時間,蔡文勝經常提醒吳:圖片的空間應該很大。很快,美圖秀秀在吳欣鴻手里的幾十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截至今年年初,僅PC端上的用戶量就超過1億,大多是90后用戶。
“我也一直在檢討,就是說這些草根創業者在企業發展的后期,可能會面臨管理和財務的短板,甚至是最終無法走到IPO的階段,但我還是認為,用戶量也是一種定義成功的方式,”蔡文勝說,“在我投的項目中,以賺錢的標準看可能是失敗的,但我覺得成功的,一個是火星文,另一個是電驢,因為它們確實服務了千百萬中國網民,這不算另一種成功么?”
蔡文勝認為外界對他一直有個誤解,即沒讀過什么書,所以成功了。“我一直反對不讀書就去創業,因為你要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成本,”蔡文勝說,“草根創業者可以不去上學,但不能不學知識,我自己一直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對被投資的創業者也是這樣。”
熊俊說,他做同步網絡,最大的影響來自蔡文勝推薦給他的一本書:《IT不再重要》,讓他重新理解了互聯網。“說實話我真挺佩服他的,媒體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個成功的草根形象,但誰知道,最早因為不會用鍵盤,文勝用壞了三個手寫板,當他下定決心自學鍵盤輸入法的時候,那是什么毅力?”
推薦閱讀
謝文認為,創新工場有點被神化,創新永遠不可以教。(TechWeb配圖) 真正的創新,用熊彼特的話說,是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鄧亞萍說弄一個足球隊的喬布斯,寧波說拿5000萬批量生產喬布斯,這都是匪夷所思的荒>>>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蔡文勝:我為什么偏愛草根創業者?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508/5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