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采訪將結束時,王小川對自己帶領的搜狗公司打了一個分數:“基本及格。”
這個分數對應著如下成果:2011年全年,搜狗流量超過谷歌中國并成為第2個盈利的中國搜索公司;實現營收6300萬美元,同比增長238%,自2010年8月分拆后的連續6個財政季度,搜狗營收保持27.5%的復合增長率。這個速度,已讓其成為同期增長最快的一線互聯網公司。
少年得志、清華技術男王小川,作為搜狗CEO,正領軍這家中國第三大客戶端公司浮出水面,并顯現出爆發的力量與跡象。
“搜狗今天的成績不是搜索單方面的勝利,而‘三級火箭’這個系統的勝利,即輸入法+瀏覽器+搜索,單純的搜索產品無法取得今天的成績。”在王小川的規劃里,這也不是搜狗的全部,這家公司未來是“輸入法+推薦系統(瀏覽器+搜索)+移動互聯網”,這才是他的新“三箭連發戰略”,也是爭取改變行業格局的機會。
“復制產品的時候已經成為歷史,讀懂中國用戶才能獲得用戶。”他如是解讀了自己對在中國做互聯網成功的理解。而此前的“三級火箭”避免了搜狗與中國搜索巨頭百度的正面作戰,贏得了生存空間。
“我希望搜狗是一家時刻保持饑餓感的公司。”關于未來,王小川話語“兇猛”。
搜狗CEO 王小川
“Link”在移動端不成立
《21世紀》:如何看待現在的移動互聯網競爭?
王小川:競爭激烈,熱鬧而混亂。現在會在手機上寫“Hello world!”的程序員就能月薪3萬,VC瘋狂投錢,事實上大家還沒有找到方向,屬于迷茫期。
這里面的公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巨頭。無線互聯網對他們沒有障礙,能完成順理成章的過渡,比如淘寶,手機購物跟PC購物沒有區別。第二類是產品與服務不能直接平移,但有這方面的基因的。比如門戶,用戶也會到手機上看新聞,看新聞一定是通過重新編輯的。第三類是創業型公司。有的有明確商業模式,比如游戲,生存下去壓力不大;有的是純粹搶用戶,這類生存壓力比較大。
《21世紀》:你覺得無線互聯網現在的發展,處于什么階段?
王小川:有點像PC時代的共享軟件時代。共享軟件當年也是抓一批用戶,用戶群又不足夠大,又沒有商業模式,慢慢就翻車了。不同的是,當年共享軟件主要是創業型公司,現在有很多巨頭參與APP應用,或獲取流量,或支撐現有業務。
現在的一個悖論是,產業鏈早期需要封閉才能創新,但未來怎樣有前途?因為封閉系統到后來發現沒法升級為平臺。
產業發展的這種規律源于我研究PC產業的啟示。PC最早的公司是四家,IBM、DEC、王安、蘋果,那時候每家廠商的CPU不能插到另外一個公司的機器上,從操作系統到包括鍵盤的硬件都是自成體系的封閉系統。正是這種封閉體系,形成早期PC產業的不斷創新,那時候產業是靠創新驅動的。發展到后來,就形成了產業專業化分工的格局,專業分工不是以創新為驅動,而是更有利于競爭,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21世紀》: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玩法是不一樣的吧?
王小川:就是《連線》雜志講過的一句話,“web已死”,我覺得翻譯過來應該是“link(鏈接)已死”,就是說手機它未來不是靠鏈接構建的網絡環境。瀏覽器是以鏈接為核心驅動的,然后有了搜索的模式。想復制“超鏈接-瀏覽器-搜索”這個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玩不轉了,后鏈接時代需要新玩法。
《21世紀》:在開放與封閉之間,搜狗如何選擇?
王小川:在PC互聯網時代,我們先是門戶,是“垂直門戶”,做搜索的時候,是橫著發展了,再做輸入法,再做瀏覽器,都是橫向發展思維。
但在移動互聯網,要特別小心。剛開始的時候,需要做封閉,才能保持創新的能力,做到后期要能夠轉型,不轉型就死掉,需要“前封閉,后開放”。
曾是百度“黃埔軍校”
《21世紀》:搜狗最早為什么做搜索?
王小川:搜狐最早就是一家搜索公司,做分類目錄。后來才變成了門戶。
到了2003年,百度異軍突起,百度做網頁搜索,門戶網站提供網站搜索,網頁搜索比網站搜索更符合網民需求。門戶提供固定(位置、價格)廣告,搜索引擎提供競價廣告,更符合廣告主需求。這造成了門戶網站用戶流失,搜狐決定做搜索,由我來負責。
《21世紀》:為什么是你?
王小川:我1999年還在清華大學讀計算機專業時,到chinaren去兼職,到大四那會兒,搜狐收購chinaren,我轉讀研究生,開始到搜狐兼職,一直兼到2003年畢業。chinaren與搜狐合并后,技術由chinaren的人主導,我當時差不多是搜狐技術員工中級別最高的了。當時兼職管全職,是搜狐內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當時搜狐做無線賺了錢,決定做搜索,由我負責,給了我6個人的編制。
《21世紀》:未能超越百度,轉折點在哪里?
王小川:在2004年、2005年的時候,百度還挺緊張,因為搜狗上升速度非常快,到2005年,百度上市之后,我們咬不住了。百度那時候大量來挖人,我們的團隊就成了百度的黃埔軍校,因為他們的薪水高啊(笑)。
《21世紀》:當時為什么做輸入法?是一種對策么?
王小川:輸入法的推出算是對策。2006年,推出后市場一下子就打開了,網民覺得特別好用。那時候我們覺得挺有收獲的,因為在輸入法之前,在搜狐體系還沒有一個產品這么受用戶歡迎。
《21世紀》:但輸入法并沒有帶來贏利機會,為什么接著推瀏覽器?
王小川:我們的認識是,要搶在百度的搜索框之前獲得用戶。這不是我們自己認識的,而是百度教會的,百度獲取流量的成本非常大。而瀏覽器,是獲得“起始頁”最好的產品。
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雷建平)5月2日消息,隨著國內游戲企業掌趣科技公布招股書,掌趣科技第二大股東華誼兄弟股權也隨之披露出來,截止2011年6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持股5.50%,>>>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502/5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