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大戰”似乎成了國內互聯網行業的一次常規體檢。
上一次,我們開始嘗試著去審視整個互聯網的生存環境,我們呼吁開放和創新,我們要求巨頭們擔負起重塑產業鏈的責任,而且我們本以為戳破了那個充滿著“壟斷、抄襲、惡性競爭”黏液的膿包后,互聯網會得到新的救贖。
但很顯然,這是我們的一廂情愿。當同樣的事件再次發生時,我們甚至失去了討論的熱情。因為這一年,上述的惡行不僅沒有得到遏制,而且愈演愈烈:“去攜之戰(去哪兒和攜程)”、“UQ(UC和騰訊)之戰”……大小“戰役”不下百次。
一個共同的聲音就是中國的互聯網需要一個更健全的法制體系,因為現有的法律已經完全跟不上互聯網的節奏,也就失去了制約的意義。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國單純地從道德層面去約束一個企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沉淀了數十年的傳統行業尚且如此,互聯網又能如何呢?
但這幾乎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知道,立法的流程是多么的繁瑣。互聯網需要真正的“自救”,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在消費了國內互聯網最黃金的十年之后,那些巨頭們如今卻沒有回饋足夠多的產業鏈推力。
不妨先看看美國。在舊金山的灣區,以“Face”、“Twi”等開頭的公司不計其數。它們是寄生于Face-book和Twitter的創業公司,也許產品只是一個小小的插件,收入更是遙遙無期。它們都夢想著一夜之間成為 Insatgram或者 Draw some-thing,當然這樣的故事在硅谷并不稀奇,這也是它們最大的動力。而且,成千上萬家不同階段的天使投資人和VC每天都會舉辦各種“選秀”和論壇,他們大多曾經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對創業公司的前景和路徑輕車熟路。
但最重要的是,Facebook對這些創業者們是如此的開放。因為抄襲的成本太高,所以它寧愿以入股的方式來獲取收益,在健全的法制下,這個收益甚至比自己再造一個類似的企業更高,風險則更低。
Facebook很清楚自己的邊界在哪里,這不僅僅是法律的邊界,還是一種生態圈的邊界。它的目的也絕不是為了把用戶永遠地留在自己的地盤里,而去提供所謂的“一條龍服務”。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平臺才是真正的平臺,那些“寄生公司”已經成了它們最重要的創新源頭。
反過來看中國,蘑菇街卻在擔心著淘寶隨時有可能砸下來的大棒。那些大公司們都在喊著“開放平臺”,也都在一個勁地往自己身上貼標簽。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上市的某社交網站,在華爾街把自己包裝成“中國的Facebook+Groupon+Zynga”,且不論這三種商業模式的關聯度有多大,這意味著它需要整合三條產業鏈的資源。
但實際上,大部分的平臺都是“只出不進”。那些巨頭們早已變成了流量販賣商,而為了快速地截取更多的流量,它只能拋下需要長期維護的上游資源,自己不斷地去復制各種新晉的商業模式。試想Twitter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用戶才上億,而同樣的用戶規模,新浪和騰訊只花了一年多,它們怎么會有動力去維護產業鏈的上游呢?
即便是這樣,我們依然要呼吁巨頭們的“邊界意識”。更多的時候,它們需要為整個行業做一些前瞻性的基礎工作,甚至去制定新的游戲規則,就像亞馬遜的云計算服務那樣。
但實際上,互聯網的草莽時代還在延續著,我們還是無法把它的商業邏輯放在傳統商業的坐標體系下去考量。巨頭們的肆意妄為正在破壞著生態鏈正常的發展軌跡,如果不能有正向作用,倒不如不作為,至少讓創業者知道哪些地方是“禁飛區”吧。
推薦閱讀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TechWeb配圖) 4月22日消息,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近日表示,中國已經進入繼廣東代工模式、浙江低價模式之后的創新模式,而天使投資在背后起到了關鍵作用。李開復還透露,有很多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張邦松:互聯網巨頭的邊界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422/5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