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昨天,媒體對反壟斷問題的聚焦目光由國外轉向國內。360與騰訊標的額高達1.5億的官司造就了中國互聯網反壟斷第一大案。雙方也展開長達8小時的庭審鏖戰。關于案件情況和細節分析,媒體已經做了鋪天蓋地的報道。今天的大話公司,經濟之聲評論員王思遠要說說本案折射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反壟斷救濟的渠道失衡。
王思遠:反壟斷法,又被視為“經濟憲法”,是市場經濟中保證公平競爭的核心法律制度。從1890年美國《謝爾曼》的頒布至今,反壟斷法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2008年,我國在借鑒吸取歐美相關經驗后,正式頒布實施《反壟斷法》。
在實踐中,對提出反壟斷的市場主體有兩種救濟途徑:行政執法和司法審判。其中行政執法途徑,是反壟斷的常態,就是通過反壟斷執法機關,受理市場主體的請求,對壟斷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和損害后果進行裁定和處罰的機制;而司法途徑,則是由單個企業向法院提出,獨立承擔訴訟成本和后果的行為。
這里面有一個是容易被誤讀的概念,我們所說的反壟斷,不是反壟斷地位,企業自然形成的壟斷是不違法的,但這種優勢地位很容易被企業“越界”,造成不公平競爭,反壟斷是反的是濫用行為。
必須看到,我國反壟斷救濟,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的,目前出于救濟渠道嚴重失衡的局面。在國外,我們經常會看到歐盟委員會、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對內對外裁定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案例,這方面我們中國企業早就有所領教。
但是國內,行政執法的救濟渠道卻幾乎形同虛設。一方面是反壟斷在萌芽期面臨的諸多苦難:商業競爭無序,主管部門認識程度滯后、缺乏權威第三方調查機構等。還有一些行業特殊性問題,比如互聯網領域,會出現“雙邊市場”:多數互聯網產品比如qq等im工具、新聞網站、瀏覽器,視頻分享等,是靠免費方式獲取消費者;在另外一個市場,通過各自的盈利模式用交叉補貼的方式收費。
除了客觀因素,國內行政執法也存在多頭管理等主觀問題。目前,商務部反壟斷局、工商總局反不正當競爭和反壟斷執法局,以及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都有行政執法權限。這一對比就發現,執法機關相比歐美甚至日韓等國,權力界別不夠(都是司局級),力量分散,特別是執法經驗和力量嚴重不足。反壟斷法起草專家之一王曉曄昨天就呼吁,希望統一執法機構,優化結構。要讓行政執法成為主要救濟途徑,讓國內反壟斷執法調查機制盡快完善。
相比美國每五年一輪回,facebook等新銳公司不斷涌現,現在中國互聯網界70后大佬當道和強者恒強的局面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行業整體,還是各個垂直領域,留給小公司的機會確實不多,除了中國公司本身的創新能力和氛圍不足,小公司新的產品和模式出來,被大公司模仿復制,并通過自身優勢渠道推廣,一夜間被打死的案例不勝枚舉。
這個階段,歐美國家也經歷過。早年美國,微軟利用壟斷地位,免費并捆綁推廣IE瀏覽器,消滅了當時最牛的瀏覽器公司netscape,這起案件推動了美國重新審視和改進自己的反壟斷調查機制。此后電信巨頭AT&T由于反壟斷調查被拆分,才給了谷歌發展的機會,如今谷歌長大了,也要面對反壟斷調查;正是如此facebook、twitter才能涌現出來。
這兩個月以來,國內法學界開過幾次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研討會,從相關主管部門的表態可以看出,未來給互聯網行業單獨制定行業反壟斷法規的可能性不大。這就需要更多反壟斷的調查案例、法院判例,明晰尺度和標準。
因為反壟斷不是斬殺大企業的快刀,而是高懸在市場競爭之上的利劍。
推薦閱讀
新浪科技訊 4月19日消息,在出席華為首款高端手機Ascend P1的上市發布會時,上任兩個月的華為終端中國區總裁王偉軍首度亮相于媒體,他表示,華為希望成為全球化的手機品牌,對進軍高端領域充滿信心,目前正抱著學習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20419/52701.html